当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到经济、教育、传媒领域,进入群众生活的网络文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节奏。
在网络时代,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工作,已成为咸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
润物无声——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近年来,咸阳按照中省网络文明传播工作要求,以“一网两微”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网络载体是传播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
2016年,咸阳从优化内容结构,完善制度建设抓起,不断优化“一网两微”建设,两次组织技术人员到北京中国文明网进行学习,对建网要求、日常工作、考核办法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同时,借鉴芜湖、西安、宝鸡等地市文明网经验,按照中国文明网要求,对咸阳文明网进行了改版升级,将原有栏目类别、内容进行调整。
目前,咸阳文明网一级栏目有16个,二级栏目有31个,栏目类别、内容全面覆盖了精神文明建设总要求。实行了网站专人负责制、审稿登记制、稿件互审制,确保稿件发布安全、规范、及时。同时,坚持每季度对中网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下发工作提示,对上季度工作进行总结,下发季度情况通报。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咸阳文明网”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对报送稿件格式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要求,提升了稿件中省采用率。
围绕节日活动,策划专题报道,全面提高网络传播文明力度。今年以来,咸阳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和咸阳重大活动,进行网络宣传。参与了中国文明网“民俗味”、“年话传说”、“非遗文化中的年味”、“神州庙会大盘点”等专题活动,策划编发《始于咸阳的春节贴门神传说》、《点亮崖面的咸阳彬县灯山会》、《咸阳旬邑彩贴剪纸让新年更有味》等稿件。
传播能量——为网络文明造氛围
今年3月份,咸阳文明网、“文明咸阳”微博、微信对“光膀哥”王弢救人的事迹进行跟进报道,“光膀哥”的事迹先后被央视新闻、陕西电视台、华商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清明前夕,咸阳文明网转登了中国文明网“网上祭英烈”专题页面,广泛号召学校、各行业开展网上祭祀活动,并进行了全面报道,累计刊登稿件25篇,网上投票30余万人,排在全省第一。端午期间,刊登稿件60多篇,对开展慰问困难群众,空巢老人及端午习俗等进行了详细报道。
针对全市重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及文化活动,策划制作“咸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表彰会”、“2016咸阳市惠民文化艺术节”、“咸阳好人的蒲公英效应”、“我们的节日端午习俗”、“咸阳市未成年人工作综述”、“咸阳市志愿服务表彰大会”等专题网页,全面展示了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建立了以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各级文明单位为主的网站通讯员、评论员队伍。
目前,文明网有通讯员150人,评论员42人,累计编发稿件2000余篇,评论66篇,被中国文明网采用70篇,陕西省文明网采用260篇,其中《咸阳秦都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咸阳渭城新思路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稿件刊登在中网首页。
强化网宣——不断丰富宣传载体
文明咸阳微信、微博“两微媒体”,围绕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设了“咸阳好人”“志愿服务”、“好人365”等栏目,并根据粉丝关注情况,结合传统文化、旅游、健康、气象等方面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关注度,扩大影响力。
咸阳还把新媒体优势用于网络文明建设,开展了咸阳第四届道德模范微信投票、“永远跟党走 孝道行天下”文艺演出微信直播、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关中陕北片区推进会微博直播等活动,配合中央完成“清明网上祭祀”、《刘奇葆:新闻发言人要敢在潮头起舞》、《不用羡慕欢乐颂,这样的好社区推荐10个给你》、《好人365》等微信宣传活动。截至目前,“文明咸阳”微信粉丝5700多人,微博粉丝1200多人,撰写转发微博2200余条。
争做“路标”——力推网络文明建设
咸阳从完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制度、业务培训、开展特色网传活动入手,全面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和文明传播能力。制定《咸阳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2016年度工作方案》、《咸阳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了《全国文明单位网络文明传播工作要点》。
针对微博、博客发布内容、发布规范等问题,组织中、省、市级文明单位志愿者,开展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专题培训。组织网传志愿者积极参与“春节回家九件事”、“学雷锋”、 “春日好读书”、“我的妈妈是女神”、“我们的乡规民约”等网传配合活动。同时,与咸阳市天然气总公司联合开展“学国学 传美德”特色网传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平台与志愿者、广大网友分享国学名句,弘扬传统美德。
大秦故都,文明咸阳。如今,网络文明已成为咸阳文明创建的一张靓丽明片。记者 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