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新疆塔河上游彻底告别船渡历史 十年间大桥增至5座

2016-12-20 18:45  中国新闻网

新疆塔河上游彻底告别船渡历史十年间大桥增至5座

1号桥。 杨东 摄

中新网阿拉尔12月20日电 (记者 杨东)12月下旬,位于新疆阿拉尔市境内的塔里木河“3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忙。

2号桥。 杨东 摄

2号桥。 杨东 摄

古丝路南北中道都曾在阿拉尔交汇,横渡塔河行程大大缩短。华夏文明踏着丝路传播到遥远的世界,驼铃和马蹄声穿越时空,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在塔河没有桥的漫长岁月里,人们曾经选择冬天踏冰过往,后来依靠船渡。

3号桥。 杨东 摄

3号桥。 杨东 摄

1949年冬,原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步兵五师,从酒泉步行至阿克苏,扫除战乱,建立新政权,又挺进阿拉尔,大举开发,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人流、物流源源不断进出塔里木,塔河迎来了摆渡的鼎盛期。

塔里木河由发源于昆仑的和田河、叶尔羌河和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在肖夹克交汇而成,环塔里木盆地蜿蜒东流,消失于台特玛湖。塔河上游200公里区间为起伏不平的荒漠,河床由百米的细沙构成;来自于冰山的融水含沙量大;河水大小每年、每季不同。上述因素加上月球引力的作用,致使河床宽窄多变,时常摆动——渡口被迫时常在几十公里上下移位,摆渡很不顺畅,往往要在两岸滞留数日方能通过。

1958年,阿拉尔在塔里木河上游建成第一座木质大桥。 杨东 摄

1958年,阿拉尔在塔里木河上游建成第一座木质大桥。 杨东 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末期,人们用胡杨木在阿拉尔东南角塔河的同一位置建成大桥(现塔河1号桥位置),都在建成不久,洪峰汹涌而至,一夜之间大桥化为乌有。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肖夹克西约10公里处架起了塔河上的第一座钢混桥(新开岭大桥),几年后,河床改道弃桥向南,桥孤零零地横亘于沙滩上,诉说无奈……

1969年,阿拉尔在塔里木河上游再次建成一座木质大桥。 杨东 摄

1969年,阿拉尔在塔里木河上游再次建成一座木质大桥。 杨东 摄

1981年,在老木桥冲毁的位置架起了1.6公里的钢混桥(1号桥),迄今,仍然以扼守纵深塔里木的咽喉自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90年代初,经综合治理,逼使塔河水回到新开岭大桥下流过。

2007年8月,全长425公里的中国第二条沙漠公路———阿拉尔至和田的公路贯通,乌鲁木齐到和田,可以直接走沙漠公路一路南下,无需再绕行。在1号桥上溯(西)约4公里的地方飞垮了2号桥,连接第二条沙漠公路,从阿克苏至和田比以往路途和时间缩短一半。

沙雅大桥。 杨东 摄

沙雅大桥。 杨东 摄

2008年秋,拓宽加长增高的新新开岭大桥竣工。同期,沙雅经阿拉尔到图木舒克的省道贯通,在塔河1号桥东约100多公里的地方飞垮了第四座钢混桥(沙雅大桥)。自此,从库尔勒至喀什区间的轮台、库车、新和、沙雅前往喀什,经阿拉尔、图木舒克,无需绕道阿克苏,缩短一百多公里。至此,唯有地处十三团二连的渡口仍然顽强地坚持,证明着“桥”的先进、便捷。

2015年夏,距离1号桥东约30公里(十三团二连渡口位置)的3号大桥投建,2016年10月通车——虽未完全竣工,却让塔里木河上游彻底告别了船渡历史,“渡口”和“渡船”走入记忆深处。

新新开岭大桥。 杨东 摄

新新开岭大桥。 杨东 摄

据悉,第一师阿拉尔市借“一带一路”东风转变发展方式,确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加速发展,确立了“阿拉尔十景”——曾经的“渡口”被命名为“塔河古渡”,3座钢混桥被命名为“塔河夕照”。

据介绍,无论“古渡”“新桥”,天气晴好日,游客不断,流连忘返。站在桥上或者河堤极目四望,阳光明媚,天蓝风清,催人遐想:感觉塔河似在舞动,两岸在积蓄能量——阿拉尔这座新兴城市正在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全站热点
案卷评查找差距 依法行政进行时 ——碑林区食品药监局组织的法制人员培训暨案卷评查会

2016-12-20 16:55阅读

快速行动查隐患 全面部署保安全

2016-12-20 11:58阅读

草滩街道切实做好年底扶贫帮困工作

2016-12-19 18:40阅读

灞桥区红旗街道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

2016-12-19 10:32阅读

灞桥科技工业园区召开公园二期左岸项目设计汇报会

2016-12-17 12:35阅读

富仁镇组织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对全镇脱贫工作开展专项督查

2016-12-16 15:43阅读

陕西网络创新研究院成立

2016-12-15 19: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