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到2020年,全市水果总面积430万亩、产量600万吨。果业产值实现230亿元,水果优果率83%以上,果农人均年果业纯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日前,咸阳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加快转变果业发展方式推进果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市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意见》提出,“十三五”是我市果业“二次创业”关键时期。我市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建设西部果业强市为目标,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果业转型升级,走上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转变生产方式,促进果业规模化、标准化
我市将进一步优化果业产业布局,使水果向优生区集中,形成北部晚熟苹果产业带,南部油桃、樱桃等水果产业带,旱腰带早中熟双矮苹果等特色水果产业带的果业发展新布局。全市果园加快更新换代,计划每年淘汰衰败老果园2万亩、改造郁闭果园2万亩、发展矮化栽培1万亩。在推广集成技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基础上,减少果品产地和环境面源污染,提高果品品质,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鉴于北五县灾害天气多发,我市还计划每年财政补贴50万元在北五县建果园防雹网2500亩,推广防雹、杀虫等技术,减少果农损失。此外,我市计划充分发挥旱腰带地区资源优势,逐步在泾阳、礼泉等地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渭北旱塬葡萄与葡萄酒产区,并扩大旱腰带石榴产业,让石榴产业成为旱腰带地区农民增收又一支柱产业。
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果业科学化、安全化
提升科技含量是果品升级、果业增效、果农增收的关键。我市计划以“两地三方”框架协议为依托,联合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进苹果综合试验站扩建工作,加强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鼓励农科院、试验站、民间组织建立育繁推一体化工作机制,创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同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健全和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制定更加吸引高校毕业生政策,鼓励大学生到果区就业创业,为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建立多层次人才和职业果农培育机制,提高科技推广和研发能力,使林果人才在林果产业富民工程中发挥起“主力军”的作用。
创新营销机制,促进果业市场化、品牌化
果品营销工作决定果农能否实现增收,更关乎果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县市区继续扶持有较强生产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流通、贮藏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鼓励果农通过转包、互换等方式,发展新一批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挥销售主体作用,带动果农增收。
在市场体系建设上,鼓励果业主产县区建设交易市场,配套建设冷库及冷链运输设备,实现果品分批采收、分级分类等销售。销售方面,巩固国内市场,培育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继续开拓国际市场。
“力争2020年,我市以‘马栏红’为代表的品牌水果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比2015年提高10%-15%,果品年出口量30万吨以上。”《意见》指出,我市将提升“马栏红”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并再培育2-3个知名企业品牌。
完善社会服务,促进果业产业化、信息化
今后几年,我市将引导企业引进自动化分拣、清洗加工等设备,力争2020年全市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总产量的60%,并支持果品企业开发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果品附加值,缓解鲜果销售压力。各县市区要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果业,打造集采摘、观光、品鉴、特色饮食为一体的特色果园。依托福银高速,打造“咸阳、泾阳、礼泉、乾县、彬县”等地果业观光自驾游、一日游项目。
另外,全市推进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完善果业信息化管理及服务网络,搭建综合信息平台,实时反映果业生产、加工、流通、价格信息,提高果品交易组织化程度和水平。记者 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