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2月12日,《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在北京发布。汤琪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汤琪)12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亲友关系之外,民众对教师的角色信任最高,医生、警察、法官等角色受信任水平仅次于教师,有钱人、中介机构人员的得分则排在末尾。
2016年12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在社会公平与社会信任部分,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的社会公平感处于中等水平,就社会信任的总体状况而言,以熟人关系为代表的关系信任是当代中国社会信任的主要模式,还未建立起基于职业群体和陌生人的社会信任模式。
蓝皮书指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组织的社会心态调查中,将社会信任分为一般信任和角色信任。
图片来源:《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汤琪 摄
回答“请问您对以下人群的信任情况如何”时,居民选择最信任的是家人,其次是好朋友,再次是同学或同事。除上述亲友关系之外,教师的角色信任最高,认识的人和邻居次之,然后是医生、警察、法官、律师、农民工。
接下来的是出租车司机、单位领导或老板、专家、保姆、记者、企业家和与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人,而政府官员、政府的办事人员、外地人、外国人、宗教信徒、有权的人、神职人员、有钱人、中介机构人员,得分依次排在后面。
本次调查还发现,公平感是关系信任的一个重要来源,人们越是感受到这个社会是公平的,就越信任不同职业的群体,特别是安全感的高低与对政府官员、警察、法官、政府办事人员、专家、教师、律师、医生等职业群体信任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对与农民工、神职人员、宗教信徒等群体的信任度的关系则很小。
因此,蓝皮书认为,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和社会分配机制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规范公职人员行为,优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提升政府官员、警察、法官、政府办事人员等公职人员的法规意识和道德水平,逐步建立公职人员的公信力,是重建社会信任机制的关键。
此外,提高教师、律师、医生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职业群体的职业精神,使他们成为支持社会信任体系的中坚力量,使民众能更多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逐步建立公平公正信念,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