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织牢救助网底 诠释新城温度

2016-12-12 12:00  新城区民政局

“今天太冷了,又下着大雪,你还是先到救助站避一避吧。”22日上午,面对躺在西安火车站广场的流浪汉老李,新城区政府工作人员轮番苦口婆心地劝着,无奈老李就是不肯走。随后工作人员给他披上了棉大衣、还给他送了棉被等御寒用品。

今年入冬以来,新城区政府在全区广泛开展了流浪人员“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一方面由领导带队,组织工作人员走上街头,给流浪人员送去棉衣、棉被等救助物品,并劝送他们到市救助站接受救助。另一方面,筹集专项资金在环城北路东段设立了流浪人员救助避寒所,建立了救助制度,配备了床铺、电暖气、热水等生活用品,并安排专人24小时管理服务,使不愿到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人员能够就近得到避寒救助。同时还租用了3间宾馆的客房,提供给一些女性和有特殊需要的流浪人员,确保他们安全过冬。

新城区境内有西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流动人口多,区委、区政府历来对流浪人员的救助工作格外重视。同时,作为一个老城区,辖区的困难群众数量也比较多,有近5000户8000多名低保对象。近年来,新城区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工作方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持续改善生活水平,使得全区低保人数逐年下降。

创新救助方式 兜住民生底线

“今年8月妻子突患重病,要不是‘救急难’发的1000元救济金,生活一下就没着落了。”家住新城区西三路社区的吴铭说,“是‘救急难’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像吴铭夫妇这样,今年在新城区已有1290人享受到了共计122.75万元的“救急难”救助。

“救急难”救助模式是新城区的创新之举。过去群众申请紧急救助要逐级报民政部门审批,程序复杂耗时长。2015年底新城区简化临时救助程序,在全区9个街道办事处成立“救急难”工作站,下放临时救助权限,由街办负责1000元以下的临时救助金和500元以下实物救助的审批发放。工作站成立后,临时救助金一周左右就能审核下发。一些特别困难的群众还可通过“先救助、后审批”的绿色通道,短期内领到宝贵的救助金。

为提升医疗救助实效性,新城区积极创新医疗救助方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返贫问题。先后在全省率先实行住院救助和门诊救助“一站式”服务模式,使救助对象不用个人垫付资金,就能得到治疗,变事后救助为事前救助。2014年,新城区被确定为全省和民政部重特大疾病救助试点单位,在数据测算、问卷调查、信息比对和方案研究的基础上,新城区制定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标准》,使救助对象不再局限于低保对象,因患重特大疾病住院治疗花费巨大,户籍地在新城区的居民或单位在新城区参保的城镇职工均可享受医疗救助。2014年7月以来,新城区已为240人发放重特大医疗救助金276.7万元。

精准分类施保 构建帮扶大格局

让困难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是新城区一直的遵循。在坚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新城区精准实施分类施保,切实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效果。1998年以来累计为33.93万人次发放低保金7.55亿元,对低保对象中的3520人实施了分类施保,按照低保标准的20%-100%为他们增发保障金。同时加大教育救助力度,确保困难学生应助尽助。近3年来,累计为393名考取大学学生提供补助资金242万元。

自2013年起,新城区引入文明单位、爱心企业和人士等社会力量,实施“美居行动”,帮助困难群众改变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截至2016年底,有138家文明单位、197家爱心企业(商户)、66名爱心人士参与“美居行动”,累计投入300多万元,为583户帮扶对象修缮、粉刷房屋,配置、更换了家具、家电。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为鼓励低保对象通过自身劳动脱贫,提高“造血”功能,新城区积极开展“渐退帮扶”,对已经推荐就业的低保对象,可允许其享受“渐退帮扶”低保金六个月,待其工作稳定后,再对低保金进行重新核算。近年来,对18369名低保对象分批多次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1358户通过提升就业技能实现自立,退出了低保。

全站热点
柏树林街道首届社区能人秀活动开“秀”

2016-12-12 10:46阅读

冬季来临齐携手共同关爱保洁员

2016-12-10 15:30阅读

引镇街道举办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组织干部专题培训

2016-12-09 13:30阅读

秦渡镇采取措施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016-12-08 18:21阅读

多措并举 防污减霾(碑林)

2016-12-08 10:42阅读

蓝田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政风行风测评座谈会

2016-12-07 16:1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