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宗英老人一生勤快,虽然住宅简陋但她每天打扫得很干净
“长嫂如母”,这四个字,对从小双目失明的孙豆豆来说就像刻在心里一样,从嫂嫂嫁进门的第一天起,嫂嫂对他的好甚至超过母亲。这一好就是64年,如今嫂嫂已经81岁,孙豆豆已75岁,可是这份照顾依旧还在延续,从未改变。用孙豆豆的话说:“嫂嫂就是我的眼睛、拐棍、精神支柱,她活着一天,我就能幸福一天!”
“豆豆,赶紧起来”“豆豆,炕还热不”“豆豆,天冷,你多加件衣服再出屋”“豆豆,饭舀好了,赶紧趁热吃”……11月19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彬县北极镇白保村,在小院里,和往常每天一样,熟悉的声音一次次响起。
一个瘦小的身影,迈着小碎步,忙碌地穿梭在房前屋后,扫地、做饭、烧炕……每样活都不落下,“来,赶紧吃!”接过冒着热气的碗,孙豆豆心里一阵暖,这样的清晨他已经过了64年。“我3岁意外失明,11岁时嫂嫂嫁进我家,从嫂嫂进门的第一天起,我的每一碗饭,每一件衣服、每一双鞋……都是嫂嫂操心!”提起嫂嫂,孙豆豆有说不完的好。孙豆豆口中的嫂嫂是计宗英,这个已经81岁高龄,视小叔子如己出,用跨越半个世纪的毅力照顾小叔子的一位老人。
17岁嫁进门第一天起,她做的第一碗饭一定是端给小叔子
“豆豆本来是一个健康的娃,可惜当年家里条件差,婆婆有接生孩子的本事,为改善家中生活,经常各村各户地跑,很少在家。结果豆豆3岁时,出水痘发高烧,没人照看,耽误病情,造成双目失明。”说起小叔子孙豆豆,计宗英老人忍不住摇头,“可惜了,豆豆其实很聪明!”
听着嫂嫂的评价,坐在一旁抽着烟斗的孙豆豆笑了。“我11岁就帮着家里干活,推磨子、放羊都不在话下,虽然眼看不见,可家里、村里、地里,沟沟坎坎我都摸得清清楚楚。”正如孙豆豆所说,记者注意到,他在家行动自如,腿脚灵便,过门槛、跨台阶相当熟练。“豆豆越是能干,我越心酸,心疼,因为要做到这些,他从小肯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计宗英说,从嫁进门第一天起,婆婆就交代一定要照顾好这个苦命的儿子。从那天起,从计宗英做的第一顿饭起,第一碗永远是端给豆豆。用孙豆豆老人的话说,“自从有了嫂嫂,我没舀过饭,也再没吃过别人端的饭!”
“宗英,豆豆一生命苦,无论如何你要给他口饭吃!”这是公公临终前对计宗英的叮嘱,计宗英说,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连续三年痛失三亲人,悲痛中扛起家
“嫂嫂是我最敬佩的人!”孙豆豆忽然冒出这句话,“不仅仅是因为她把我照顾好这么简单,没有嫂嫂的坚强,别说是我,我们这个家是啥样子还不知道呢!”听到豆豆说这话,计宗英本来还面带笑容的脸庞略显暗沉,一下子似乎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原来,计宗英结婚时,虽然年龄小,但是却非常能干,过门后,全家7口人的吃、穿、用都是她一个人张罗,“咱文化不高,可是织布、纺线、拉鞋底这些活,难不住我。”日子虽然清贫,可是随着一个个小生命的降生,虽然负担重了,可是一大家子忙忙碌碌很开心。计宗英有6个子女,两个女儿,4个儿子,孩子们都有出息,本想着日子会越过越顺当,没想到,1992年,计宗英的婆婆去世,1993年,三儿子因为上班时劝架被误伤意外身亡,深受打击的丈夫,思子心切在一年后的一个晚上,不慎从家中的崖上跌落去世,接连3年,痛失3个亲人,让计宗英甚至都来不及悲痛,一家子的重担就落在这个弱女子的肩上。
当提起三儿子时,老人忍不住一下子红了眼眶,哽咽着说,“一辈子都忘不了!”顶着巨大的悲痛,计宗英一如既往地照顾老的、照顾小的,那时她和小叔子一直和小儿子一家过日子。从小就看着计宗英尽心尽力照顾孙豆豆,小儿子和儿媳也非常孝顺,对孙豆豆也是关爱有加。“三叔虽然看不见,但是帮我们放羊,砍柴,尽可能帮助家里的减轻负担。”小儿媳张军霞说道。
为不让小叔子受委屈,81岁张军霞仍旧亲自照顾
采访时,正赶上住在县城的小儿媳张军霞回去给计宗英老人送擦脸霜、御面、白糖等生活用品。“我们和婆婆、三叔一起住了二十多年,现在孩子在县城上学,为了照顾小孩,就住在了县城,可是每隔两天都会回来看看婆婆和三叔,看他们缺什么。”张军霞告诉记者,搬走时他们就叫婆婆和三叔一起去县城,可是老人就是不愿意。“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我们真是不放心!”张军霞无奈地说。现在只要一有空,就跑回家看看,生怕老人有个啥事。
听着小儿媳的话,计宗英老人很安慰,她笑着说,“孩子们都很孝顺,但是在这里住习惯了,豆豆命苦,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他不想离开这里,我也不放心别人照顾,更不想他受委屈,只要我能动,就就要好好照顾他,和他当个伴儿。”听着婆婆的话,小儿媳张军霞忍不住背过身擦眼泪,“我妈对我三叔真的是太好了!”
计宗英的好,不仅深深刻在孙豆豆心里,看在儿女子孙的眼中,乡里乡亲也被感动,采访中,刚赶上村里83岁的孙望乡老人来串门,得知采访计宗英,他立即竖起大拇指,“好人,她做的事不是谁都能做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佩服!”
计宗英和孙豆豆两位老人的生活非常简单,一天两顿饭,在村里串个门,听听秦腔。儿女孝顺,他们说,这一辈子什么苦都吃了,现在已经很知足了!(记者 马沅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