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传来好消息,陕西有两家县级单位受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表彰,其中,长武县扶贫办荣获“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这是对长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有力的肯定和巨大的鼓舞,也是我们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上取得的最高荣誉,我们将不忘初心,切实将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武县扶贫办主任朱清宇说道。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全面”二字对长武县来说,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武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地貌复杂,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多,扶贫攻坚任务重,属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该县按照市委、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县情实际,树立“脱贫攻坚是最大的良心工程”的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扣“两年实现摘帽、三年巩固提高”的奋斗目标,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滚石上山,今年要实现19603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长武县有146个行政村,8500户25944名贫困人口。省级包扶单位8个,市级包扶单位18个。
如何使这些扶贫力量达到协调统一、步调一致?该县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副总指挥,县委、政府、人大、政协主管领导及省市包村牵头单位领导任责任副总指挥。建立指挥部联席会议制度。县镇村均设立挂图作战指挥室。县镇级实行“九图一系统”挂图指挥;村级实行“书三挂图”对标管理。
全县146个行政村,无论是否贫困村,都有一个科级单位包抓,与省市驻村工作队“双覆盖”。
针对个体贫困户,实行县级领导每人包10户,科级干部每人包5户,一般干部每人至少包一户。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由1000名教师包1000名留守儿童,500名医护人员包500名五保户,确保每个贫困户生活有人管,增收有门路,脱贫有时限。
巨家镇最偏僻的一个村庄——四合村,距离甘肃省不到一公里,新修的柏油路像迎风的飘带蜿蜒逶迤,移民安置房犹如雨后春笋,光伏发电在璀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红艳艳的苹果映红了果农的脸……
今年,巨家镇通过政府扶持,引进陕西绿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照“政府+企业”、“协作社+贫困户”的“双加双赢”理念,在四合村建起生态循环产业融会扶贫示范园区。
“在这里打工一天80元,我们家还入了股,园区许诺每户每年最少分3000多元,这样用不了两年我就能脱贫了。”四合村村民李兴余说道。
与李兴余一样,四合村103户贫困户,每户有7000元带资入股园区,由园区统一管理、运营、销售,到年底进行分成。
“我们企业总投资7000万元,建设生态循环产业,养殖奶山羊、有机饲料加工、牧草种植、光伏发电项目,企业管好供和销,农民只负责种和养。”陕西绿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涛说。
据了解,该园区已建成9个羊舍,饲养奶山羊206只。明年二期建成后,奶山羊年存栏量能达到1200只,可带动全镇768户贫困户脱贫。
“我们在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中,实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长武县扶贫办副主任代涛说道。
高芸巧是长武县巨家镇四合村13户注册贫困户之一。丈夫去世,女儿外嫁,留下高芸巧靠一亩多地生活,日子越过越贫。
在巨家镇四合村幸福院,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一面面明亮的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十分耀眼。
“太阳能光伏发电,每度电卖1元钱,到年底,每名贫困户能领到1000多元。”长武县巨家镇党委书记高丽萍一语道破。
中行四合村幸福院的光伏发电设备,得益于该县重点实施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
该县针对无业、无力的“失能”家庭,享受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后仍达不到脱贫标准的特困户,利用扶贫专项资金,以幸福院为单位统一管理,逐年为他们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据了解,长武县共实施产业脱贫项目7大类62个,总投资1.9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0亿元。
在基础产业方面已累计投资6449.9万元,实施项目35个。整合农牧、果业、林业等涉农项目,通过发放农用物资、种畜、种苗、直补等形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核桃、畜牧养殖、大棚蔬菜等基础产业。
在特色产业方面累计投资6121.5万元,实施项目26个。采取“幸福院+光伏”、“养殖圈舍+光伏”、“四荒地+光伏”等模式建成光伏发电系统645户1935kw。
不仅如此,该县创新方式方法,在全县全面落实政府兜底政策,为特困群众制定9大类71条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帮扶“菜单”。实行了易地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建设脱贫、发展杂果经济脱贫、生态旅游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科技脱贫等手段,保证每个贫困户能造血自立脱贫。
如今,精准的产业扶贫“注血”,使长武县扶贫百花齐放,遍地开花,不仅拔了贫困地区的“穷根”,更为当地的老百姓找到今后致富的好门路。(记者 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