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我科学家在寨卡病毒药物靶点研究中获新突破

2016-11-22 18:17  光明日报

由天津大学杨海涛教授和南京大学籍晓云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近日在揭示寨卡病毒关键药物靶点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功解析了寨卡病毒NS2B-NS3pro蛋白酶复合物原子分辨率水平的三维结构。该蛋白酶复合物在寨卡病毒整个生活周期中起关键调节作用。这项研究为开发治疗寨卡病毒的特效药物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发行的学术刊物《细胞研究》上。该集团的旗舰刊物《自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研学术期刊之一。

杨海涛教授和籍晓云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寨卡病毒的NS2B-NS3pro蛋白酶复合物是一个关键抗病毒药物靶标。因为只有该蛋白酶复合物被激活,并完成一系列水解反应后,病毒才能启动复制过程。科研人员成功解析了寨卡病毒NS2B-NS3pro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病毒蛋白酶被激活的关键分子机制。“NS2B-NS3pro蛋白酶复合物好像一把‘小剪刀’,它被激活后,会把跟病毒复制相关的一条长链蛋白质‘剪断’,分离后的多个蛋白质‘小单元’进行组装后,才能启动病毒的复制。”研究团队成员、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陈侠介绍,“我们最终想要实现的是对蛋白酶进行抑制,不让它被激活及发挥作用。”

利用该蛋白酶复合物作为药物靶点,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筛选到一种被称为“aprotinin”的有效抑制剂。“aprotinin”是一种临床药物,并在手术中被用于止血。它对寨卡病毒蛋白酶活性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该抑制剂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发抗寨卡病毒的药物。此外,研究还发现,寨卡病毒蛋白酶存在一种特殊的“自抑制”状态。据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抗病毒药物设计策略——如果能设计一种化合物可以将病毒蛋白酶锁定在“自抑制状态”,将会导致该酶无法被激活,最终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寨卡病毒已经传播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寨卡病毒感染除了能够造成新生儿小头畸形,还能引发格林-巴利综合征。而后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能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记者陈建强 通讯员靳莹)

全站热点
未央区召开区级四大班子、汉长安城特区2016年第二十二次“碰头会”

2016-11-22 17:56阅读

略阳一男子坐班车边远乡村入室盗窃 民警顺线追踪抓获嫌犯

2016-11-21 18:47阅读

我局参加政府采购业务培训交流会

2016-11-21 14:50阅读

传统企业纷纷“触网” 电商助力陕西土特产走向全国

2016-11-20 09:39阅读

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党工委书记 坚持一线巡查 高频率推进创文工作

2016-11-18 19:03阅读

户县召开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部署会

2016-11-18 11:05阅读

土门小学党支部成功召开党员转正大会

2016-11-17 17: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