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越南河内11月10日电 题:中越青年大联欢 从“陌生”到“感同身受”
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中国青年孙涛,10日一早在河内收获了他的第一批越南“粉丝”。因曾在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中演唱歌曲《一剪梅》,他的微信多出了十多个好友申请。“全都是越南女生”,他说,“真没想到她们也会用微信”。
在为期4天的第三届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中,这样的“没想到”还有许多。11月7日至10日,中越青年大联欢首次在越南举办。中国1000名青年代表在中国共青团的组织下,分六路到访山水相连的邻邦交流联谊。
来自中国的余跳和来自越南的陈梅孝在活动中意外认“老乡”,因为他们都来自“河南省”。只不过,一个在中国,一个在越南。“我家乡(的面积)比他家乡小多啦”,陈梅孝说。在相互交流中,余跳惊奇地发现,两国不仅有“河南省”,还都各有“河北”和“太原”。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如今,中国青年发现,越南青年对中国文化的熟悉比想象的多很多。
在参观谅山溶洞二清洞时,一尊白猴石乳吸引了中国青年的目光。讲解员说,白猴的名字来自《西游记》,因为中国拍摄的同名电视剧曾在越南热播,“美猴王”和西天取经的故事在越南家喻户晓。“不过《西游记》是小时候的回忆啦”,“90后”越南大学生代表陈怀秋说。她如今是电视剧《甄嬛传》的忠实粉丝,在校学习汉语专业。“我们宿舍的女生都在看‘甄嬛’,还会叫对方‘小主’和‘娘娘’。”
意外不仅来自越方青年,中国青年代表也带来惊喜。在活动期间举行的青年论坛上,中国广西代表杨志玲一张口就赢得喝彩。她是当天唯一不用翻译、用中越双语同时演讲的人,让越南青年为之惊艳。因为看好中越两国经贸前景,她在大学时就选择了越语专业。她所做演讲内容涉及两国青年如何共同进行环保合作。“正因为共饮一江水,两国更需携手进行绿色环保实践。”她说。
青年参与环保、促进旅游、投入经济发展等论坛在各个分团展开。除此之外,对两国青年而言,还有一些议题成为“共同的烦恼”。
比如高昂的房价。河内房价达到每平方米上亿元越南盾,北京房价同样高企。“从没想过在河内买房,”陈梅孝说,她指了指一旁的陈怀秋,“她就不一样了,她是河内人。”“那她就是‘白富美’啊”,旁边的一位中国代表打趣道。
比如被催婚。“28岁还不结婚家里就催得紧啦!”一位坚持不让记者写出名字的越方青年代表说。为此,她从老家一路“逃”到河内,寻求更自由的生活空间。对此,一些中国青年感同身受。
4天的活动转瞬即逝,陌生渐渐被熟悉代替。活动高潮在大联欢闭幕式艺术交流会中来临。5000名中越青年在看完近3个小时的文艺演出后仍意犹未尽,双方不断拍手鼓掌,对台拉歌。最后,两国青年同时高喊“中国!越南!越南!中国!”久久不愿离场。
“大家其实都一样,有热情、也有烦恼,离别时觉得依依不舍。”一位中方代表在与越方青年做最后告别时感慨道。
10日一早,河内降下中雨,上百名越南青年在火车站旁挥着两国国旗夹道欢送中国代表团。“再见,再见!”越方青年操着并不标准的中文说。中国青年也用并不标准的越南话回应道:“搭伴(越语:再见),搭伴(再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