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河南70岁老人历时5年制作木板年画《清明上河图》

2016-11-05 12:31  中国青年网

张保德在展示木板年画《清明上河图》雕版。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连张保德本人也没有想到,用了5年时间,他既然将《清明上河图》制作出了10米长卷的木板年画。近几天来,他的木板年画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

“在木板上涂上一层墨水,拉过一张宣纸铺在上面,拿起砖头大小的刷子在宣纸上来回刷上几下,一张年画的坯子就出来了。”

在河南开封朱仙镇一条干涸的运粮河旁,一排门面房坐落整齐,其中一个文具用品店里,年近70岁的张保德正在演示着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

张家祖辈几代一直在从事木版年画刻版,从小就热爱木板年画的张保德,将半辈子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制作和研究木板年画中。他不仅对传统的木板年画有研究,并在传统的木板年画上进行大胆创新,对年画的刻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融合。

六年前,张保德在电视上看到上海世博会全景展示的动态《清明上河图》,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作品不仅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它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我特别喜欢。”张保德说。

“就想对传统木板年画进行一次创新,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吧。”说起制作木板年画《清明上河图》的初衷,张保德说。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他便产生了把国宝名画《清明上河图》搬到年画上的想法。于是张保德就动手选材,开始打造自己的梦想。

五年的时间里,张保德埋头苦干,精心雕刻,从没间断过。在雕版制作的上,张保德注意保留画作的原貌,并在人物形象和风俗民情上加入了朱仙镇木板年画的特色。

“光刻刀就刻坏了好几把。”张保德说,他对每一块雕版的选材都经过认真推敲,精心打磨,生怕其中一个程序失误导致整件作品前功尽弃。

张保德在展示自己制作的木板年画《清明上河图》。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从2011年开始钻研,历经5年努力,张保德终于刻出超长《清明上河图》木版年画。此雕版由4块梨木板组成,宽0.4米,总长8.1米,正反两面雕刻,版面被密密麻麻雕刻上了人物、街道、运河、货船等。雕版中的人物、景物惟妙惟肖,立体感强,层次分明,雕工精致。

为了全方位展示木板年画整体面貌,张保德又在画卷的开头和结尾专门雕刻了两个版,用来介绍清明上河图和朱仙镇木板年画,使得整个画作趋于完整。在进行首印后,他又将雕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雕版上的印刷字体进行了不同风格的变换,使得画作呈现多层次、多样化。

张保德已年近古稀,他的孙子因为不热爱木板年画而从商,成为了他在继承和创新路上艰难行走的一块心病。

“现在的年画刻版仍采用原来的花样模式,缺乏创新,不少人只注重年画的商业性,却忘了年画是开封的传承文化,忽略了年画本身的特色。”他呼吁对年画刻版进行改革创新,让年画文化传承下去。

目前,张保德已通过区文化部门申报《清明上河图》最长年画刻版吉尼斯世界纪录。下一步,他想把《清明上河图》木板年画进行着色。“有颜色才叫年画,才能够体现朱仙镇的特色。”

曾经有位山东青岛的商人欲出资30万元买张保德的《清明上河图》雕版,他都婉言谢绝了。“朱仙镇木板年画无价,我们传统木板年画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只要我还能刻动,就不会让这门传统技艺在自己的手上消失。”张保德说。

全站热点
11月“游价”普降三成 机票“大跳水”是主因

2016-11-05 09:05阅读

户县环保局全面开展环境执法监管自查工作

2016-11-04 17:01阅读

10月“中国好人榜”名单揭晓 陕西8人上榜

2016-11-04 12:10阅读

75岁患者长4.3公斤肿瘤 交大一附院专家成功摘除

2016-11-03 16:00阅读

五星街道“六有”标准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2016-11-02 19:30阅读

五台街道多措并举力促秋后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

2016-11-01 16:32阅读

《伟大的长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在西安“八办”纪念馆开展

2016-10-31 15:2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