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中国航空城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景象不仅表现在金灿灿的农田里, 更写在群众王红雷喜悦的脸上。今年9月, 菜价低迷, 种了10亩菜花的王红雷没有销路, 面对巨额借款着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区脱贫办在定期走访时, 了解到这一情况, 及时启动 “政府+企业 (合作社、 公益组织)+市场” 的增收联动机制, 组织玺域农业有限公司、 区电商协会、029公益组织等帮助销售菜花20余吨, 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玺域农业有限公司还与王红雷签订长期购销协议, 使其走上订单农业致富之路。
阎良区牢固树立民生优先、 共享发展理念, 结合扶贫对象和帮扶单位自身的优势特点, 积极探索 “输血” 与 “造血” 、 “扶贫” 与 “扶智” 相融相促的精准扶贫新路径,用创新的方式、 创新的思维来解决帮扶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以精准帮扶的具体实效造福于民。
明确对象 实现精准扶贫
因地制宜, 因需施策, 多方联动,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阎良区按照市精准帮扶重点户识别标准,结合区情, 制定区内精准帮扶对象识别标准, 经农户申请、 村组评议、 镇街审核、 区级审核等程序,精准识别帮扶对象 920户, 进行“五位一体” (产业帮扶、 医疗帮扶、 教育帮扶、 就业帮扶、 兜底帮扶) 精准脱贫帮扶, 由全区各单位副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对一结对连心, 确保贫困群众帮扶措施精准到位。
探索创新 完善帮扶机制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如何让贫困群众不依赖捐助, 真正帮其走上脱贫道路,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阎良区一直遵循的“真扶贫, 扶真贫” 的工作方针, 也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阎良区结合辖区合作组织、 家庭农场、 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省市领先的优势, 积极探索“合作社+园区+贫困户” “家庭农场+贫困户” “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村两委+基地+贫困户”“电商+贫困户” 等产业扶贫新模式, 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共享联动机制, 在助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同时, 带动贫困群众以发展产业实现造血脱贫。
“以往开展结对扶贫, 多为输血型, 帮在一时, 难挖穷根。要是能把有技术会经营的创业者组织起来, 探索技术、 资金、 设施、 管理、 销售一体的产业帮扶, 会怎么样呢? ” “应该没问题。 ” 今年8月份, 在武屯镇上一次调研工作时,武屯镇沟王村、 阎诚脆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学红一拍即合。于是, 武屯镇第一家 “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 的精准扶贫武屯模式雏形在沟王村诞生了。
根据分工, 村两委搭建合作社与贫困户的桥梁, 负责确定贫困户对象, 提供一手资料; 合作社根据名单逐一入户商谈, 尊重帮助对象意愿, 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种植、 养殖、 务工、 帮助四种类别, 分类帮扶, 即 “三宜一助” :“宜种则种” , 针对有劳力有意愿进行种植业的贫困户, 合作社帮助其发展冬枣、 甜瓜、 蔬菜等产业, 为其提供钢架、 种苗、 技术、培训、 管理指导服务, 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 帮助其解决销售难题,降低风险, 提高贫困户经营收入;“宜牧则牧” , 针对有劳力有意愿进行养殖业的贫困户, 合作社为其提供鸡苗、 幼羊、 幼猪、 技术指导和销售。
“宜工则工” , 针对有劳力无种养意愿的贫困户, 合作社根据情况吸收其进园务工, 通过给付务工报酬提高贫困户工资性收入, 帮助其脱贫致富。
“特殊救助” , 针对大病大灾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户, 合作社实行精准扶贫, 拿出救助金帮助特困户减轻家庭负担。资金来源, 通过爱心义卖冬枣、 销售爱心资金积累获得。
目前, “阎诚脆枣专业合作社+秦宝现代农业园+贫困群众”脱贫模式, 已成功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设施冬枣5户32亩, 发展奶山羊、 家禽养殖5户8只、400羽;安排园区就业8人, 月均收入1500元。辖区飞宇、 英武、 花语家庭农场等多家新型经营主体也积极谋划开展脱贫帮扶工作。目前, 已组建瓜菜种植、 粮食高产种植、 畜牧养殖、 果树种植4个技术服务队, 开展设施瓜菜种植、 奶山羊养殖等技术培训50场次2100人次以上, 先后为18户贫困群众发放钢架大棚108.7亩, 为14户贫困群众协调种羊28只, 为南房村、 孙家村新修生产路5公里, 扶持群众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
在区脱贫办及各部门、 镇街的带动下, 辖区圣唐秦龙乳业有限公司、 蜂蜜加工厂等民营企业也结合自身优势, 为残疾人群、 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和产业帮扶, 阎良蜂蜜加工厂结合自身实际资助近30户周边贫困群众发展养蜂产业, 目前3户帮扶户已实现致富, 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各村组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为贫困人口提供保洁员、零工等工作岗位, 增加收入。
重督严考 夯实扶贫责任
让贫困群众从好政策中切实受益, 靠的是责任的层层落实。阎良区制定和完善脱贫攻坚监督管理相关制度, 建立帮扶干部工作台账, 定期对各镇街、 各单位脱贫帮扶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形成月月有巡查, 季季有汇报的脱贫抓落实工作机制。同时, 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年度目标考核, 建立起以贫困群众满意度为基准的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并作为单位评优、 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
不断强化的责任落实, 换来的是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福祉。在教育帮扶领域, 阎良区通过开展 “四送一献” (送精神、 送政策、 送辅导、 送关爱, 献爱心) “爱心工程” 等活动, 落实扶贫帮困教育资助60人, 落实资金67225元, 为全区100名留守困难儿童 (含帮扶学生) 捐助24000元用于购置学习用品。
同时, 做好各学段资助工作, 为高校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47人, 贷款金额225.5万元; 在医疗帮扶领域, 积极实行 “三个一” 精细管理 (每户一张服务联系卡, 每个医疗机构一本服务台账, 区卫计局一张统计表) , 组织医疗机构为贫困群众开展义诊、 健康体检232人次, 就医指导300余人次, 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400余份。组建医疗帮扶团队36个, 与帮扶对象以户为单位签订服务协议, 建立健康档案226份。并借助 “航空城健康卫士” 资源优势, 联系专家开展会诊10次, 省市三甲医院20余名知名专家来阎坐诊。在就业帮扶领域, 通过 “1+n” (1个贫困户+n项帮扶措施) 结对跟踪、 动态台账销号帮扶、 “送政策、 送岗位、 送培训”服务等, 针对就业需求的帮扶对象, 已为22人实现就业, 为6名帮扶对象推荐就业岗位, 并针对需要就业人群开展创业方面培训。在民政帮扶领域, 扎实做好城乡低保、 农村五保、 医疗救助、 临时救助等兜底性保障工作, 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截至今年9月份, 开展医疗救助814人次,享受临时救助391户, 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在 “新一轮驻村联户” 工作中,按照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安排, 阎良区积极帮助户县景区管理局邢家岭村、 沙窝村、 西河村、 西寺村四个帮扶重点村制定完成了 《2016年产业发展规划》 及 《三年产业发展实施规划》 , 争取项目资金272万元, 涉及项目8个, 涵盖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 基础设施提升等多个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村组阵地,开展各类业务培训, 受益群众300余人, 捐物捐资4100元。 (杨宇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