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媒网特派延安记者 马磊 王若鸿
10月15日晚,在延安大剧院隆重上演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秦腔现代戏《家园》在现场博得阵阵掌声。这部反应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的优秀作品获得与会观众广泛好评。这也是中国艺术节史上首次由基层院团作品担纲开幕演出。
以陕南移民搬迁为故事蓝本 契合精准扶贫重大战略
《家园》是反映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的一部优秀作品,主要讲述了避灾移民工程给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陕南地区是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区,也是贫困集中区。据了解,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有数百万人生活在偏远山区。仅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陕南就因灾死亡或失踪5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60多亿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灾害和贫困问题,让陕南三市所有贫困县(区)与全省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经过充分调研论证,2011年5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交通极为不便、缺乏发展潜力的240万山区群众搬迁转移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丘或川道地带。这一举措,契合了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为配合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陕西省文化部门拟创作一部讲陕西故事、扬陕西精神、增陕西自信的艺术作品,秦腔现代剧《家园》应运而生。
双重构建物质家园与心灵家园 创作以来四年间四易其稿
《家园》编剧谢艳春在演出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今天的演出比较满意,这要得益于主创人员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后本着精益求精的初衷四年来不断修改和完善。
“从最早单纯的重建家园到物质家园与心灵家园的双重构建,再到后来结合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我们在不断升华主题,传递温暖和力量。”提到当初的创作初衷时,谢艳春说,“当初就是想利用秦腔这个陕西的戏剧来展示陕西形象,讲好陕西故事。通过多次去基层采访最终找到并确定这个题材。”
《家园》男主角边肖: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让他把角色演“活”
作为这部戏的“男一号”边肖,他向记者坦言他属于中途才加入剧组。这名“梅花奖”得主在谈及同基层院团合作的感受时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他动情的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从县剧团走出来的。“跟他们合作能够看到一些最质朴的东西。”
边肖告诉陕西传媒网记者,作为省剧团的演员,他们在一些表演技巧和经验方面可能会比基层院团的演员们更有优势,但基层院团的演员们离老百姓更近,他们更能了解和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更接地气。“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边肖坦言,虽然自己加入剧组较晚,但他依旧在创作过程中前往《家园》剧中的灾区实地体验采风。
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张天平:只要用心地方团也照样能出精品
现代秦腔戏《家园》的主创团队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张天平告诉记者,得知《家园》将作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时他激动不已。“没有记错的话这是中国艺术节史上首次由我们这类基层院团作品担纲开幕演出。”
张天平介绍,虽然是地方团,可渭南市秦腔剧团却始坚持创作和演出,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锤炼了队伍,培养了观众,为当地保留住了秦腔艺术的“血脉”。“这次选择《家园》作为艺术家开幕式演出,不仅是对这部剧的肯定,也我们剧团增强了信息,只要用心做,地方院团也照样能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