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作物新品种试验, 一做就是17年, 并将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坚持下去, 对于这种苦和累, 万光辉没有想太多, 他只记得, 做了一辈子小麦品种选育试验工作的父亲万勇,6年前因病去世的时候, 留给他的那句话, “把这个要一直做下去啊! ” 。
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 离开的那年是58岁, 从此以后, 为了让群众多打粮食, 打出好粮食, 新品种的试验工作就一直是万光辉一个人在努力着。
10几年了, 自行选育培育出了小麦新品种 “阎麦2037” 、 蔬菜新品种 “阎豆1号” 、 “阎豆3号”等, 今年万光辉38岁了。
“去雄” 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4月, 正是小麦拔节抽穗的时候, 武屯镇东孙村一场小雨后, 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随风轻拂, 让农民们不禁憧憬收获的幸福日子。
只是这个时候, 对万光辉来说是最忙碌和辛苦的。
蹲在麦田边上, 右手拿着镊子, 左手举着放大镜, 万光辉准备完成小麦的 “去雄” 工作, 为研究“良种” 做准备。
30多粒的麦穗上, 掐头去尾,选择性状好的, 万光辉大概要给16粒进行 “微创手术” 。轻轻的剥开外面的绿壳, 这个动作一定要小心, 否则很容易将绿壳剥断。剥开后找到柱头上的三个比芝麻粒还小的绒毛状雄蕊, 用镊子全部去掉。
这个繁琐的工作, 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一个上午蹲在地头4个小时, 最好的情况下, 万光辉也不过能完成3到4个麦穗的“去雄” 。
雨后田地里湿度大, 相当闷热, 不知名的蚊虫贴在满是汗水的脸上, 太痒的时候, 万光辉才会用手去拍,蚊虫就黏糊糊的一动不动了; 偶尔再挠下满是红疙瘩的腿, 万光辉没有在意, 他想多干会儿。因为3天后,麦壳伤口基本愈合, 要赶紧进行人工授粉。
嫌麻烦, 更不想耽误时间, 万光辉连水都 “懒” 得带。腿酸麻、 腰也很痛, 站起来的时候, 万光辉眼前有点发黑, 差点栽倒。
中午饭是馒头加咸菜,匆匆吃了几口, 万光辉就又下地了, 这10几天里, 趁着麦子抽穗, 他要完成800多个麦壳的“去雄” 和 “授粉” 工作。一个小麦新品种, 可能需要几代甚至是十几代后才能稳定下来, “阎麦2037” 的研制, 万光辉用了12年的时间。 “我的目标是让它达到亩产1500斤左右” 万光辉说道。
种子的比例是是几十万分之一
6月麦子熟了, 万光辉的20余亩小麦试验田里单独收获, 也开始分系打捆。和传统收割机进入麦田的轰鸣场面不一样, 试验田的收获, 因为品种多, 需要记录, 完全要靠人工收获这些后期研究用的 “材料” 。
腰弯下、 头低下、 汗流下……拿着镰刀就这么一捆一捆地割。麦田里温度极高, 万光辉的汗水能从头上流到脚下, 割麦时浮土飞扬, 弄得人鼻孔中都是黑的。万光辉心里很清楚, 这时候收获的并非粮食, 这都是他后期研究良种需要使用的 “材料” 。
收割好打捆, 一捆60多斤的麦子, 万光辉要把他扛到车上。麦芒扎在脖子上生疼, 可能习惯了, 这点苦在万光辉看来算不了什么。收麦的时间, 一共要打几百捆这样的麦子材料, 烈日下劳作, 万光辉撩起短袖, 胳膊上的颜色那是黑白分明。
麦捆的脱粒工作也完全是手工完成, 用手一个一个搓麦穗, 搓4、5个的时候, 手就扎得不得了,吹掉麦壳, 选择饱满度、 大小均匀的作为下一次研究的 “良种” 。这个工作是在麦穗完全晒干后进行的, 每次收集完种子, 万光辉都累得腰酸背痛。
这个工作 “急” 不得, 万光辉打趣道, “着急的话, 晾在路上车一碾就行, 那明年也就别想着种小麦了。 ”
挑选种子后的麦子都当粮食卖掉了, 种子的比例是几十万分之一, 再加上十几代后良种需要相关部门审核才能销售给农民,所以10几年的坚持, 万光辉并没有因为挣到什么 “大钱” 。
只要热爱一直坚持就会成功的从小就看着父亲研究小麦种子, 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000年部队复员后, 万光辉就跟着父亲正式进入了这个良种研究的领域。反复实践加上刻苦钻研, 万光辉自学八年,2014年12月还拿到西农大颁发的大专学历。
一年了好不容易做了几个小麦杂交后代, 万光辉小心翼翼地晾晒在自家窗台上, 妻子回来后觉得新鲜, 用牙咬了几个 “品尝”了一下。这个举动, 让万光辉万分的心疼, 多少汗水才能换回几粒种子, 杂交种子可能8代、10代后才能稳定下来。
争吵过后, 万光辉坐在沙发上, 平静后他突然觉得很内疚, 这么多年了为了自己的研究, 他没有带妻子和孩子外出旅游过一次, 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
如果农民们自己收获自己
播种, 种子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就会越种越乱, 越种越杂, 最后“倒伏” 和各种 “疾病” 就会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所以, 研究种子, 一年中, 万光辉好像就没有闲的时候, 麦子完了是玉米, 中间还要研究蔬菜良种。在万光辉看来, 父亲留下的事业, 只要热爱一直坚持就会成功的。 “我研制的小麦种子现在, 单株分蘖就分了46株”2006年万光辉有了自己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 目前站里有3个技术人员, 年纪最大的是79岁的郭志坤。试验站让从事了50年良种研究的老郭看到一种希望 — —培育新品种后继有人。
“我对土地的感情太深了! ”蹲在地头, 抓起一把黄土, 万光辉说, 他觉得这里面一定能长出一个好的品种, 让农民们多打粮食,打出好的粮食。
(一江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