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9月12日电 (记者 张添福)青海省12日召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竣工验收会。青海省副省长严金海说,历时10年建设,中国三江源生态建设产生的年均生态效益为35亿元(人民币,下同),实现水资源总量、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农牧民收入、发展能力“五增”。
作为中国三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因生态退化,2005年,中国政府启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工程建设十年来,累计完成投资85.39亿元,实施了三大类22项工程1041个子项目,因工程面积广、建设内容多、投资规模大而被称为青海省生态建设领域“一号工程”。
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介绍,截至目前,以上项目全部通过省级验收,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经过十年建设),三江源地区水资源总量增加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黄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严金海说,与2004年相比,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
严金海说,与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相比,目前草原植被盖度平均增加了11.6%,产草量提高了30%。
“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严金海说,在三江源,“生态精灵”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植物种群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
严金海称,通过易地搬迁、发展生态畜牧业、旅游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措施,2015年,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5元,年均增长超过12%。
“通过强牧惠牧富民政策,牧民从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民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严金海说。
严金海介绍,经核算、评估,三江源地区生态资产价值达到12.66万亿元,该地区生态建设产生的年均生态效益为35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04.3%。(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