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部分随迁子女进城后"再留守" 难融入城市学生

2016-07-31 09:32  《瞭望》新闻周刊

随迁子女群体城市“再留守”,生活水平提高了,环境融入度还远远不够

70岁的陆生连目前租住在广西南宁市万秀村,她每天都要去学校接11岁的外孙女小婕和8岁的外孙冠冠。姐弟俩的父母都不在南宁,外婆负责照料他们的生活。

小婕的妈妈农兰芳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两个孩子曾长期在农村跟着奶奶生活,由于担心留守对成长不利,夫妻二人将孩子接到南宁,并安排他们入学读书。去年夫妻二人在老家建起一栋楼房,为了还债,今年春节后他们前往广东省惠州市打工,把孩子留在了南宁由外婆照料。“我们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可实在没有办法。”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广东广州、广西南宁、河南郑州采访了解到,部分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后,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催生出新的城市“再留守”现象,有的孩子甚至独身一人在城市学习生活。

从“留守农村”到“留守城市”

近年来,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不断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1061.68万人。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照顾子女与获得收入之间往往难以做到平衡,于是催生出“再留守”现象。

本刊记者近期在郑州、南宁、广州采访了解到,“再留守”现象在这些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

南宁市一位中学校长说,不少随迁子女的家长从事装修、卖菜、建筑等行业,“他们时常更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有的虽然在一个城市却由于工作地点距离学校远,没办法和孩子住一块;有的跟着公司项目走,需要不停更换城市;还有的为拿高工资甚至出了省。”

在郑州,14岁的鑫鑫独自在城里读书已有三年时间。从幼儿园开始,鑫鑫被父母从老家河南省南阳市带到郑州读书,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离开郑州市到附近的中牟县做生意。一家“午托部”就是鑫鑫的“家”。这里不但供应一日三餐,还有辅导老师帮助解决学习难题,目前这里住着20多个像鑫鑫一样的学生,“有的已经住了五六年了。”

记者在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了解到,该校共有3695名学生,其中随迁子女约3010人。学校曾对学生居住情况进行摸底,其中一个60多名学生的班级中,就有七八个为“再留守”学生。

在广州,海珠区康乐中学副校长唐仁说,康乐中学是一所农民工随迁子女集中的学校。上个学期,有名学生的家人均在外地,他独自生活了半年时间。

基本做到“应读尽读”

得益于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南宁市、郑州市、广州市随迁子女就学已基本实现“应读尽读”,即凡达到入学要求的随迁子女,均可安排学校就读。

南宁市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接收的随迁子女人数逐步上升。2011年至2015年,全市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接收随迁子女的人数分别为9.9万人、11.3万人、12.6万人、13.2万人、12.8万人。

在郑州市,2015年随迁子女在校生已达到27.8万人,市区随迁子女当年入学占全部入学人数的约40%。

目前一些城市主要采取“进城务工人员提出申请、教育部门批准分配”的就读模式。例如,南宁市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今年申请入学的家长只须持户口簿、流动人口居住证、住所证明和务工证明即可到居住地教育部门办理入学手续。教育部门则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按照就近原则分配学校。“目前只要条件符合要求的申请者,我们都能安排就读。”南宁市教育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但是,南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急剧增加,原来按常住人口规划的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难以适应新形势,教育资源接近饱和,公办学校接收压力大、教师编制和学校硬件配套跟不上情况突出。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副校长陈广融也告诉记者,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增多,近几年来学校招生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由五年前的每届8个班发展到现在的每届24个班。目前教师数量、教学设施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一些城市采取“公办为主、民办为辅”方式解决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记者采访了解到,随迁子女往往集中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

全站热点
一条短信骗走西安一古玩店价值45万“镇店之宝”

2016-08-01 07:29阅读

周密部署,全面动员扎实做好道沿上违法停车行为整治工作---碑林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召开违停工作安排会

2016-07-30 08:25阅读

社区牵线 “红领巾”送清凉

2016-07-29 18:46阅读

周至县科技(地震)局开展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活动

2016-07-29 10:09阅读

太乙宫街道开展环境卫生治理

2016-07-28 16:31阅读

临潼区铁炉街办开展雨后地质灾害点排查工作

2016-07-28 08:13阅读

祖庵镇五项措施做好信息工作

2016-07-27 12:0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