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6月7日专电(记者赵洪南)为了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辽宁省日前对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这些传承人大多年过七旬,亟须以数字化手段对其所掌握的精湛技艺进行收录。目前已拍摄视频素材约40小时、照片500余张,整理相关文字资料10余万字。
辽宁省此次进行抢救性记录的国家级传承人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五个类别。此项工作的主要成果将体现为包括口述片、项目实践片和传承教学片在内的文献片及一部综述片,为今后传承、研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为摸清这些高龄非遗传承人的“家底”,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前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采录方案,组建专家组,奔赴阜新、盘锦、本溪等地,分别对10名传承人进行实地走访,采用多组并行、重点推进的方式,陆续对汪秀霞、田连元、刘兰芳、王新惠、刘则亭等传承人进行图文音像的采录。
为保证抢救性记录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邀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等10余位有关专家对口述史提纲、传承人技艺提炼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指导,并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前期工作进行充分论证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