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高陵场畔中华古权博物馆里,一架古旧天平两端,置入等重国标砝码,一对吊盘几秒晃悠后停了下来,平衡架随之处于水平状态,上下指针则是针锋相对、纹丝不差。再以标准尺具作延长辅助线测之,结果上下指针垂直偏差依然等于零,着实令数十见证者震撼不已、拍案叫绝。
据笔者观察和著名收藏家、关中博物馆(集群)馆长闫国新介绍,这架1765年出造的天平,由立式木架、平衡铁架以及铜制组件三大部分构成,选料相当考究,构件大小合度,组合完美无缺,器型端庄大气,虽经两个半世纪风雨剥蚀,品相依然完好,称量依旧精准,堪称一件十分稀缺的传世宝物。
先来研习一下木制框架。木架高、宽、厚分别为90、70和5厘米,上以15厘米高通栏雕花饰顶,下以15厘米高、30厘米深抽屉台座垫底,两根立桄则以四片三角雕花板镶嵌加固在宽大底座上,长短薄厚数十桄板皆由隼卯套接完成,且遇边勤线、逢角倒棱,方、圆、角形主调雕饰点缀外,还运用了鱼尾纹、石榴花等多样图案,做尽了细化美化之功。整架虽未有一处铁木钉痕,但以成人之力摇折挤压,依然未见松动之响与开合之象,足见其结构严谨、做工精良。同时,厚仅1.5厘米、长则57厘米的三根抬桄、顶桄,却无一丝一毫的弯曲变形,三只抽屉仍是推拉自如、严丝合缝。木架通体深棕一色,但从边角棱凸处磨漏木纹判定,此物应系坚硬柿木打制,而且做过防腐防裂及变形处理。
再来观摩一下铁制构件。铸铁平衡架呈倒“丁”字形,横铁长约40厘米,两端留孔吊挂链盘,居中垂直拔起15厘米铁针,针底两侧伸出卯头,套接两根高约12厘米立臂,臂顶则与孔径3厘米、距离2厘米的平行双环相接,环间鼻梁居中垂直下伸3厘铁针,梁顶再以铁环、铁钩悬于木桄下沿,两端铜盘分别盛上砝码和称物,上下铁针即在双环之内而分而合。当上下铁针指向完全重合时,平衡铁则会处于水平线上,砝码标重便是称物之重。铸铁构件用料虽然不足一斤,大小不过7件,结构也极其简单明了,但却是整架天平的核心之所在。而想仅以文字述说清白,至少也会绕你一个跟头趔趄。
最后品鉴一下精美绝伦的铜制部件。一毫米粗细的铜丝做成5毫米孔径的圆环,二三百数的小环相互穿连未见接痕。薄至1.5毫米纯手工打造的精巧铜盘,积年累月地铁磨石擦、烟熏水浸,依然无一破损、光鲜如新。一组铜质砝码由小到大依次为“贰两”“叁两”“伍两”“捌两”“壹拾两”“贰拾两”“叁拾两”“伍拾两”和“壹佰两”,最大砝码个头15厘米,最小的仅有4厘米之高;9件砝码皆以双线勾字标明权重,两件大码背面还以阴字落款“乾隆卅年广益老店造”;圆柱形码体脚部夸张性外伸放大,腰腿部则内敛收缩至腋下,腿底勒线两道,肩位凸箍一圈,头似超薄杯盖,提纽收放自如、高矮合度,而倒置砝码细察其底,则见宽窄各异、高低不等却丝毫无失协调自然的三圈简约纹饰图案。包括小到三只抽屉面板的铜嘴、扣鼓、拉环等,也一一做到极致精巧、无可挑剔,其中直径仅有2.5厘米状若镲钹的扣鼓,由心到边凿成微米之细的数十条放射线,且伸至体外形成一圈齿轮······
众所周知,决定一架天平精准度的因素有几十项之多,而其中任何一项失之毫厘,则整架天平不得获准投用。诚如前述,这架251年前的古老天平,今天仍可称物精准、正常使用,不由人为先民的冠绝智慧和精湛技艺所折服,也难怪世人皆赞“中国是衡器的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