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要来拍照采访,62岁的苏玉玲6月19日这一天起了一个大早, 坐在小院里的织布机上就忙开了。
古槐树下, 伴着脚底有节奏的踏板声, 枣木做的卢梭在420根整齐的棉线中自由地左右穿梭, 不大的功夫一块粗布就织好了, 这天上午, 苏玉玲给自己定的任务是织2丈的粗布。其实这对织了47年布的她来说, 并不算什么, 最多的时候她曾经一天织了5丈, 使用了400多个装线的卢梭。“一辈子就爱织布, 织起布来就不感觉到累了! ” 说话的时候, 苏玉玲不停地擦汗, 这一天的室外温度达到37度, 就这, 趁着空儿, 她坐在织布机上竟乐此不疲。
6月20日, 一江飞雪走基层关山水寨村, 讲述农村老人与手工纺线织布那剪不断的情愫故事。关山水寨村东合组, 一栋很普通的农家饭店, 透过古槐树的荫凉, 这架放在院子屋檐下的,有着近40年历史的织布机, 似乎从来就未停止过工作, 很多木头结构因为常年使用, 被磨得油光锃亮。
不用招呼饭店客人的时候,苏玉玲最爱做的事就是在机子上织布, 咣当咣当木头有节奏的撞击声, 在安静的时候显得特别清晰, 每每这个时候, 苏玉玲织布就很是投入, 因为学织布的第一天, 她就知道只要错了一根线, 整块布可能就织不起来了。苏玉玲回忆, 小的时候衣服都是织的粗布做成的, 只是因为母亲不会织, 每到过年的时候,都要好话说尽, 求人织布给6个孩子做衣服。为了不再让母亲求人, 苏玉玲15岁的时候除了白天在农业社跟着父母干活挣工分, 晚上回来, 她开始跟着邻居婆婆学习纺线织布。可能是太喜欢, 苏玉玲很快就学会了整个工序, 甚至还教会了2个妹妹也一起纺线织布, 也是那时开始,织布就没有离开过她的生活。24岁, 苏玉玲结婚的时候,婆婆给了她三样东西 — —一个蒲篮、 一把剪刀, 还有一个纺车,织布、 做单子、 裁衣服, 成了干完农活后苏玉玲最主要的工作。
纺线、 拐线、 浆线、 晾干、 浆布……从用棉花纺线到织成美丽的布匹, 中间需要10几道程序!期间坐在织布机上手和腿脚要反复重复相同的动作, 大半天下来, 一般人都会觉得膝盖和腿特别疼。
但对于这一点, 苏玉玲说,可能是织了大半辈子的布, 习惯了, 她倒不觉得累, 反而是如果哪一天不织布了她会浑身不自在。
“这种粗布单子人睡在上面其实特别得舒服! ” 随着时代的发展, 粗布衣服已经少有人穿,粗布单子似乎也没了市场。年轻人对这些都不 “感冒” , 苏玉玲的两个孩子更是对纺车没有兴趣, 只是苏玉玲没事的时候还是愿意给孩子们织个粗布单子,“光给我的闺女, 就织了50多丈的粗布单子留给她呢! ”
没有强求女儿和媳妇学习这个, 自己也不知道还能织多少年, 苏玉玲显得很乐观。和她一样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村子里今年53岁的赵彩娥,同样是10几岁就开始学习纺线织布, 有着一手好手艺, 从用棉花开始纺线到织出五颜六色的粗布, 赵彩娥觉得自己的手艺一点不逊色苏玉玲, 最多的时候,她能织680根线的单子。
“纺织厂的比我织的洋多了, 粗布的难洗、 不好干、 还不好看。 ” 赵彩娥一手拿着棉花, 一手娴熟地在纺线, 突然停了下来认真地说, “但是粗布的衣服真的穿着很舒服的! ”
“织布我也很行的! ” 站起来, 赵彩娥乐呵呵走到织布机前, 用几十年的织布经验自己编了一个顺口溜, “10亩地8亩宽,后头做个女儿官, 脚一踏, 手一扳, 疙里疙瘩都动弹……”院子里顿时飘起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