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者 杨力 文/记者 陈黎
烈日炎炎,又到了夏收季节。和天气拼争“龙口夺食”,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回忆。这份敬畏自然、顺应四季的不易,现在的学生还能感受到吗?6月6日,西安市中铁中学400余名高一、高二年级师生,从西安出发前往渭南市大荔县,进行了一场特殊的研学旅行活动,三重体验感受“民以食为天”。
第一站体验“龙口夺食”。近3个小时的观光车程,400多名师生来到了大荔县赵渡镇麦田,这里是古芮国的建都之地,土壤肥沃,有“浩壤之区”美誉。麦田一望无际,麦浪闪金,热浪扑面,启动仪式就在麦田里进行。在西安市教育局、大荔县政府相关领导的殷切瞩目下,学生们朗诵了“锄禾日当午……”又合唱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满怀对粮食的尊重感。随后,师生分成9个小组,开始学习割麦子、拾麦穗,54岁的“麦客”贾锁劳手持镰刀给大家示范:“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推倒麦子,平着割。”刚开始,有的学生几乎是把麦子拔起来的,后来才逐渐熟悉了动作要领。一天割两亩地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几台收割机一天就能割100多亩地。“龙口夺食”很苦很累,却带来劳动的欢乐和珍惜粮食的认识,这种“纯手工”的体验更显得来之不易。
第二站是“黄河寻源”。驱车前行到大荔牛毛湾黄河滩,叽叽喳喳的学生们一下车就感受到了灌溉和维护的不易。黄河在这里形成一段特殊的河段,弯道多如牛毛因此得名“牛毛湾”。当天水位不高,水面平缓,弯弯绕绕的母亲河令人心生亲近,同学们纷纷驻足合影留念,感悟黄河文化。
第三站,来到了被慈禧御封“天下第一仓”的大荔丰图义仓,体会“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储粮备荒,防患于未然”的中国传统仓储文化与粮政忧患意识。开阔的广场上,矗立着清代“救时宰相”阎敬铭的高大塑像,同学们在雕像前聆听讲解,纪念这位丰图义仓的创建人。直到今天,这座清代粮仓仍在使用。粮仓顶上如同一个小城墙,仓顶呈V字形的设计,显得很特别。这是为了雨水快速流到最低处排出,防止库内粮食受潮,丰图义仓的仓储建筑智慧可见一斑。
一天的行程很快结束了,400多名学生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这次研学活动不单是让学生们了解粒粒皆辛苦”,中铁中学校长李进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此行,主要是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生产相结合,引导学生们会感恩上苍、敬畏自然,知道为何“民以食为天”,懂得国家粮食的安全战略。
李进校长满怀信心地介绍道:“未来,中铁中学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坚持‘增加学生知识,扩展学生见识,提升学生意识’的办学理念,将学校特色‘4+2+X研学旅行模式’开展得更丰富、更长远、更科学,让学生、老师和家长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共受教育,共同成长。”(2016年6月13日《西安日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