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传媒网
陕西传媒网讯(通讯员 冯长涛 记者 邓月娟)一位是家住麻张村64岁的老党员李克正,作为土生土长的阎良人,目睹着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血脉里涌动着的是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感情;一位是来自富平69岁的王书明老人,从摆地摊卖报纸,到在胜利路上开店经营各种报刊杂志,小小报刊亭的变化,见证了一个城市飞速发展的文化轨迹……4月26日,记者走基层,听两位花甲老人讲述阎良曾经走过的日子。
旧貌换新颜,俺们村变化大
前进路东麻张村的村口就是李克正的家,从外面看这栋3层楼房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推开门,淡淡的墨香中满屋的书画文学作品和小小的紫砂壶收藏馆,不禁让人惊叹这个“隐”于闹市的文化之地。
房子的主人就是今年64岁的李克正老人,别看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人,满屋的藏书,和案头厚厚的文稿足见主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一杯清茶,老人徐徐聊起家乡阎良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建区的时候,我才14岁,小学刚毕业就不上了!”虽然历史有点久远,但老人还是清晰的记得,那个时候的172厂,正在阎良大搞基建,建厂房、盖家属楼,很多工人就临时租住在麻张村里,一个村大概就有30多户。
做航空的年轻工人们都来自全国各地,当青春激扬的外来文化遇到有着悠久历史的麻张村,善良的村民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和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阎良公社成立的时候,整个村子开始种蔬菜专供172厂,最多的时候村里有80多亩蔬菜。
李克正记得15岁的时候,隔壁村民买了一个收音机,打开来传出好听的戏剧唱段,好奇的少年一个劲往收音机后看,研究是不是有人藏在背后唱。
家里的房子也从最早4口人不到40平米的土坯沙子房、瓦房,到如今独院独户的三层楼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次从外地旅游回来,还是觉得咱们阎良亲,是个好地方!”对比过去和现在,饮着茶,老人颇有感触。
小小报刊亭,印证了一个时代变迁
69岁的王书明,最喜欢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来阎良逛,从富平东华街道办北李村到阎良区15里的路程,他大概要骑半个小时。
从1984年9月,曾被阎良广播电视局招聘做新闻工作,到后来在胜利路上开起自己的书报亭,再到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报刊亭渐渐被淡出人们的视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王书明一直觉得阎良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地方。
喜欢画画、喜欢写字的王书明一直记得,20多岁的时候自己的20幅书画作品,在阎良卖的时候,一会儿功夫就以每张画三斤玉米换购一空,这种文化惺惺相惜的共鸣,让他40岁工作选择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留在阎良这个地方,摆起地摊卖起了书报杂志。
“那时候,我觉得阎良人特别喜欢看报刊,工人们一下班都会来买报纸看!”最多的一次拉了半汽车的报纸,十几个品种一会儿就被工人们全部买走了。
报刊亭是1997年,王书明在胜利路上开起来的,各种报刊和杂志已经有了60多种,小小的空间里,更成了大伙下班后看书、歇脚最好的地方。
回忆起报刊亭“辉煌”的那段历史,老人眼中满是喜悦,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文化馆的建设,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享受,报刊亭随着网络、手机、电子阅读的普及,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少人问津,以至于王书明最终关闭了报刊亭。
只是王书明一点都不沮丧,他说自己就是搞文化的,只要能把文化更好的传播,他就是开心的。
文化结缘,花甲老人用诗歌赞美家乡
“我们俩的相识,完全是一种文化碰撞后的结果!”坐在桌子边,饮着茶闲聊着,王书明饮完一杯,李克正赶紧倒上热茶,两位老人十几年来的友谊,都源于一种相似的文化认同。
“我的伯伯喜欢看书,毛笔字写得很好!”李克正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家族老人们讲述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故事,应该说喜欢阅读大概也是从那时候看小人书开始的,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拿起笔来真正写作咱们家乡,还是从走进王书明的报刊亭,两个人一来二去熟悉后。那段时间,与其说李克正是为了锻炼身体步行去报刊亭拿报纸,还不如说是他想和王书明一起探讨一下文学作品。
2011年5月,李克正写了一篇赞美家乡的诗歌作品《我的堡子叫麻张》,得到了王书明高度的肯定,并被推荐到当地报纸发表。
“来我给咱朗诵一下吧!”李克正找出当年的手稿,戴上老花镜,颇为认真朗读起来。
“我也来一首!”放下茶杯,王书明也不甘示弱,拿出自己曾经出版的作品《漆水叙事》,他找了一篇写阎良的诗歌,在他心里这里是“第二家乡”,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阎良,一读这名字就感觉和祥,其实还有别名,更具梦幻和畅想……你唱响了航空工业的发展……”
赞美家乡,不大的房间里,是两位老人满含感情的诗朗诵和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