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晓瑞
每天中午时分,郝佳城市花园小区一处4层楼顶便会热闹起来,年过古稀的老人们手中拿着饭盒三两为伴、络绎不绝,他们要前往的正是郝佳社区老年餐厅。很显然,实惠美味的饭菜、谈天说地的场所,让很多老年人都习惯了各自社区的老年餐厅。但与此同时,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很多老年餐厅还是出现了类似资金、人手短缺的问题。如何才能守好这一养老阵地,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翻牌”定量供应 就餐同时有交流
“今天这么多人翻牌子啊,看来饭菜一定不错。”中午时分,家住郝佳社区的沈振海老人并没有准备做饭,而是拿着饭盒来到老年餐厅盛满了热腾腾的麻食。“过来坐。”听到招呼,老人和几位老伙计坐到一起边吃边聊。
“作为小寨路街道的首批老年餐厅,从2010年成立至今,除了春节那几天,基本上全年无休为老人提供早餐与午餐。”郝佳社区副主任李延甫告诉记者,费用方面午餐仅仅只要2元,早餐更是免费提供。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口味保证他们的饮食均衡,餐厅一周内每天的饭菜基本不会重样,稀饭蒸馍、油茶花卷、豆浆油饼……仅仅早餐就有如此多的样式,而午餐除过各种面食外,米饭的配菜也会保证一荤两素。
为方便定量提供饭菜,餐厅会公布一周的菜单,老人们只需根据自己的口味,提前一天在餐厅老年人名单公示板内,将写有自己姓名的卡片翻成“吃”或者“不吃”即可,这便是沈振海口中的“翻牌子”;而作为这里的常客,老人早已经吃惯了这里的口味,“一方面是咱社区自己的餐厅吃得放心走几步就到了,另一方面儿女也能省不少心。加上在这里吃饭的都是熟人,吃吃饭说说话,不仅填饱了肚子,心情也能舒畅不少。”
独特日托模式 长期运营难度大
在为老年人供餐的同时,很多社区老年餐厅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日托模式。2015年初,小寨路街道大唐社区也成立了老年餐厅,聘用特级厨师为社区老年人供应8元的午餐与4元的晚餐,在丰富的菜品基础上,还提供送餐上门以及点餐服务。“刚开始只是在饭点开放,仅仅作为一个餐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但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少老人在饭后仍然愿意待在餐厅,坐一起聊聊天、干干杂活,就这样逐渐变为了全天开放。”大唐社区主任周思红说道。
今年64岁的大唐社区居民尔红伟一直是一个人生活,腿脚又不灵便,老年餐厅开业以前,社区经常需要安排志愿者上门为其服务。而自餐厅开放以来,尔红伟几乎把餐厅当做了另一个家,从吃完午饭一直可以待到晚饭时候,不仅人变得开朗了许多,而且还会给餐厅帮忙,这样下来社区的志愿资源也节省了不少。
老年餐厅已经成为社区一处不可替代的养老阵地,但运营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就是资金的短缺。”周思红解释道,老年餐厅目前处于自负盈亏的状态,3名员工每人千元左右的工资、米面油菜、水电气费,均来自餐厅自身的收入,为维持它的运作,街道与省妇联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政策扶持,驻地单位为其免费提供用房,社区将水电气费协调为民用价格,并帮餐厅每周一次购买250元的肉馅,同时餐厅也对驻地单位职工开放,尽可能地增加收入,但即便如此经费仍然是捉襟见肘。
增设公益岗位 整合资源降成本
郝佳社区老年餐厅厨师李晋友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50位老人来说,一天的米面油算下来差不多500元,水电气费平均下来每天170元左右,同样还有员工的工资。”加上前期街道与民政局给予的设备资金投入,2元的餐费对于餐厅的运营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老年餐厅能够一直维持至今,也依赖于郝家社区在村改居时成立的公司。“这些老年人年轻时为村里作过很多的贡献,如今公司扶持老年餐厅也是对他们的回馈。”李延甫接着说道,但餐厅运营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没有能力覆盖70岁以下的居民,因此,他也希望政府能够有更多的扶持政策以及专项资金,帮助老年餐厅更好地发挥其养老作用。
对此,小寨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曾娟茹也建议,首先,老年餐厅在成立之前应该做好调研,以社区老年人的特点、人数来确定老年餐厅的大小、菜品以及餐费等等;其次,在营运过程中还要突出为老服务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养老作用;再者,老年餐厅运营过程中员工的工资也是一大笔支出,希望政府能够为餐厅提供一定的公益性岗位,减轻餐厅的运营负担。
2013年,长安路街道朱北社区成立了老年餐厅,对老年餐厅运营难深有体会的朱北社区主任安强也表示,餐厅两年多已经换了3任厨师,原因就是工资太低。目前,社区老年餐厅为了降低成本,更是开始着手准备建立自己的菜园子。此外,他也建议在成立老年餐厅时,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对于相邻的、人口较少的多个社区,可以形成合力成立一家比较大型的老年餐厅,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很多基础建设的成本,同时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推动老年餐厅长久运营下去。(2016年3月31日《西安日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