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阔步前行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增速保持高速增长。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全市的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市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屡创新高。地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5年达到332.28亿元,是2010年的1.9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42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二、结构调整初现成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面对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和转型发展的压力,灞桥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64:43.79:50.57,与“十一五”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3.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趋向优化。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工业调整步伐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区域产业定位逐步明晰,产业发展格局逐步转换,以现代都市农业、新型工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已然形成。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优化升级。依托地貌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累计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果业、花卉苗木10.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品牌战略效益凸现。灞桥樱桃、葡萄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引进农业示范园28个,创建省、市级农业示范园10个,白鹿原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成为全市亮点。201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副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30.7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7 %。实现增加值20.25亿元,年均增长6.1%。
--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在加快传统纺织业升级改造的同时,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着力培养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园区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6.02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12.11亿元。工业增速逐年放缓, 2011---2015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8.1%、13.4%、12.9% 、10.8%、6.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对全区经济支撑力度逐渐减弱。2011—2015年分别为49.7%、48.8%、46.0%、43.6%、28.9%。五年间占比下降了20.8个百分点,工业发展水平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
--商贸服务业迅速扩张。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辖区环境的不断优化,带动商贸流通领域加速发展。全区消费热点不断显现,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73.27亿元,是2010年的3.45倍。年均增长28.1%。十二五期间增速一直保持全市第一。“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98倍,五年间消费规模急速扩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法人单位已由2010年底的45家增加至64家。东三环沿线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浐灞汽车主题公园魅力绽放,本田、现代、大众等品牌纷纷落户。东三环高端汽车产业园潜力初显,路虎、奥迪、奔驰、法拉利等4S店陆续建成运营。2015年底全区在库汽车销售企业21家,较2010年底增加了17家。堡子村商圈、新市商圈建设全面启动,京都国际、华夏世纪城等商业综合体即将开业。消费品市场结构也由传统的以食品、服装、日用品为主的生存性消费品逐渐过渡到汽车、家居建材等享受性消费品。随着京东入驻国际港务区,目前电商新业态已成为拉动我区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新亮点。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浐灞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使得浐灞两岸从昔日的重灾区成为涵养功能丰富、景观优美的宜居区。房地产业也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日渐崛起,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2015年底全区在建楼盘99个,较2010年底增加了80个。五年间房地产业累计投资达614.71亿元,是“十一五”的9.86倍。房地产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17.8%上升至2015年的50.7% %。房地产开发投资以43%的年均增长速度迅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十二五”时期,房地产累计销售面积达714.81万平方米,是“十一五”的3.3倍,房地产销售市场持续活跃。近年来高科?麓湾、普华?浅水湾、振业泊墅、水岸东方等一大批高档亲水型地产项目已纷纷在灞桥建成入住,一个极具升值潜力的东部宜居新城已然崛起。
四、投资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战略,立足“一驾马车,四轮驱动”格局,倾力支持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开发建设。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路网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东交通枢纽和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走向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灞河流域综合治理,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三大开发区的纵深建设和项目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15年全区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05.9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达21.9%。 “十二五”期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650.82亿元,年均增长25.4%,总量是“十一五”时期的3.5倍,灞桥生态湿地公园、西纺集团新厂区、高端汽车主题公园等31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投资建设规模跨越发展。目前三大开发区已经成为灞桥投资建设的主战场,2015年三大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区固定资产比重达到89.3%,较2010年提高了18个多百分点。
五、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城乡居民快速增收。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着力打造幸福灞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始终保持了领先于全省、全市的增长态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11元,比2010年增加 16849元,年均增速达1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8521元,比2010年增加9672元,年均增速15.9。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由2010年的 2.39:1缩小至2015年的 2.05:1。从2013年起三年共实施区政府挂牌督办的惠民实事103项,得到群众广泛好评。广大群众的消费能力和幸福指数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对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1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基础教育不断巩固,铁一中滨河学校建成招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城乡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大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8家,农村幸福院31家,我区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社区健身广场、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持续举办白鹿原樱桃旅游节、洪庆山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灞桥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
六、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节能降耗措施落实,不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不断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推广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管理,能耗总量保持平稳。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 %。
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突出原生态特色,强化城市景观建设,渭河灞桥段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浐河治理工程全面启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世博园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白鹿原、高标准完成了洪庆山、白鹿原直面坡绿化,累计造林1.2万亩,新建绿化广场30个,栽植大树2万余棵,新增绿化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45%,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大水、大绿已成为灞桥形象的一大特色,生态宜居已成为灞桥对外的重要名片。
过去的五年,是灞桥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人民生活改善幅度最大的五年。灞桥区以生态重建推动区域发展,走出了一条“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创新产业模式+彰显城市品质”的快速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切实有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