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城遗址位于阎良区武屯镇关庄村一带。栎阳城始建于战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晚期, 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末废弃。 城址平面为长方形, 面积4.2平方公里。城墙为夯筑, 现存南墙残长1640, 西墙残长1420米。发现城内居址15处, 其中有2座大型夯土基址。城外东北是秦汉大型墓葬区, 东南是战国至东汉墓群。栎阳城遗址还出土有铜斧、 铁铲、 铁块、石磨、 板瓦、 陶盆、 瓮等遗物。2016年1月, 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 “栎阳” 陶文, 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 “商鞅变法” 发生地的著名 “秦都” 栎阳。
历史沿革
早在五千年前, 这一带森林茂密, 气候温润, 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同大自然作着艰辛的斗争,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今石川河沿岸的义和、 南康桥、 菩星、 康家等仰韶文化遗址就是有力的证明。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古栎阳北边的荆山,留下了荆山铸鼎的传说。商代末年, 周文王为断芮 (今陕西大荔朝邑镇东南) 虞 (山西平陆县北) 之讼, 开辟了岐山至芮虞的道路, 这条古道经过古栎阳, 使这一带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西周时期这里地处京畿之地, 是镐京 (今西安市西南) 东北方向通往今山西的必经之地, 同时也是周王室理想的畋猎之地。
春秋时期, 由于这里 “北却戎翟, 东通三晋, 亦多大贾” , 交通十分便利, 关中早期城市栎邑就在这里形成了。那时候, 秦晋两国在岐芮道上进行了频繁的争夺战。公元前562年, 秦攻取了晋国的栎邑 (即栎阳) 。
栎阳城作为战国时秦国、 西汉早期都城, 规模大, 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环节, 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 中国城市的发展史都有重要价值。古栎阳城即秦汉栎阳故城,又称万年城, 筑于秦献公二年 (前383年) , 东汉末年废弃。故址位于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和御宝屯一带。地处关中渭北灌区, 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 城址附近地面平坦, 河渠纵横。地表以上已无迹可寻, 遗址区的农田里时有秦砖汉瓦出土, 文化遗迹、 遗物一般在地表以下1.5米-2米。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古栎阳遗址进行了15天的调查和试掘。1980—198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栎阳发掘队又进行了一年的勘探和试掘。
2016年1月, 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 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 “栎阳” 陶文, 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 “商鞅变法” 发生地的著名“秦都” 栎阳, 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地理位置
古栎阳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北60公里的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东一带, 地处石川河与清河汇夹之地, 北依荆山, 南眺渭水。
遗址结构
栎阳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对其先后两次发掘, 第一次发掘出三条街道、 六个城门, 第二次发掘出三个城门、 十三条街道。全城呈长方形, 东西长1800米, 南北长2200米。发现了冶铁作坊遗址, 另在文物中已知有三件为栎阳制造, 说明栎阳还是秦国冶铁和兵器制做的重要基地。还发现有战国晚期铜釜, 内装八枚金饼, 其中一枚用阴刻篆书写着 “四两半” 字样, 当是显贵或富商大贾所遗留。司马迁说栎阳 “亦多大贾” , 说明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
栎阳城遗址(现阎良区武屯镇官庄、 新义、 东西党家、 南丁、 花刘、汤家村战国~汉)1963、1980~1981年勘探、 试掘。面积约4.2平方公里, 城址呈长方形, 东西长约2500米, 南北宽约1600米。城垣夯筑。南墙残垣1640米, 高0.4~0.6米, 基宽6米; 西墙残垣1420米, 基宽8~16米; 东、 北墙未见。角门址1座, 西门址2座。城内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 南北路7条, 街宽15.7~17.7米, 城内夯筑基址7处,呈长方形, 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 水井等遗址15处。城东南、 东北、 西北为墓葬区, 北城墙外还有一东西向渠道。
考古发现
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2016年1月初, 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 “栎阳” 陶文, 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 “商鞅变法” 发生地的著名 “秦都” 栎阳, 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出土文物
历年出土有铺地砖、 空心砖、 绳纹筒瓦、 板瓦, 云纹、 葵纹、素面瓦当、 圆形陶水管、 陶碗、盂、 罐、 甑、 壶、 缸、 鬲、 鼎、 金饼、铜镜、 釜、 镞、 “半两” 、 “五珠” 、 莽币、 铲、 石磨、 石范、 石夯头等。
价值地位
栎阳城作为战国时秦国、西汉早期都城, 规模大, 保存较好, 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环节, 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 中国城市的发展史都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