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 考古学家在位于西安的秦汉栎阳城遗址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 “栎阳” 陶文, 并首次确认发现 “商鞅变法” 发生地的 “秦都” 栎阳, 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北方的阎良区, 因其在秦汉史 上 的 重 要 地 位 在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前期工作基础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考古文化保护所等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2013年开始重启秦汉栎阳城的考古工作。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说, 在前期考古勘探的基础上,2015年考古队重点开展栎阳城三号古城、 栎阳城二号古城路网、 栎阳城北大型沟渠的勘探工作。通过细致考古工作, 不仅可以确认栎阳三号古城是 “商鞅变法” 发生地的 “秦都” , 而且出 土 首 次 发 现 “ 栎阳” 陶文和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 进一步佐证了栎阳城在秦汉史上的重要性。
文献记载, 公元前383年, 秦献公将秦朝的首都从陕西凤翔的雍城迁至栎阳, 至此, 栎阳成为了新的 “秦都” , 存在约35年。期间, 发生了中国古代历史著名的 “商鞅变法”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 秦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15年, 但实现了中国古代由王国时代向帝国时代的转变。因此, 此番对栎阳的考古研究十分有价值。
从出土文物 (特别秦封泥)
看, 这地方有栎阳工室, 可证其在当时是重要生产中心, 而且秦简里记载这里有当时除咸阳外最大的粮仓。到秦末汉初时, 西楚霸王项羽分封诸侯, 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 其中之一司马欣分封地的首都就在栎阳;而汉高祖刘邦在汉长安城未营建前也曾以栎阳为基地, 其父亲长期住在栎阳。
刘瑞介绍说, 两年多来的大规模的勘探, 不仅复勘了上世纪勘探的城址, 其时代为汉初到汉代中期; 还新发现了一个夯土墙, 其时代上限是西汉中期, 其下限则被东汉早期墓葬打破, 意味着到新莽或者东汉早期被逐渐废弃。
而在大规模勘探基础上新发现了一些花土和夯土遗迹属于一座新的古城, 其存在时间跟战国到汉初的栎阳城 (秦都栎阳) 的时间相当。
刘瑞说: “去年秋天我们在新发现的古城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 发现了一系列的夯土建筑。在夯土南侧, 有一个边长100米左右的大型院落, 四周有廊房, 而围绕中间没有发现任何建筑, 好似一个大型的礼仪性质的广场, 但在它北侧发现了至少三座大型建筑, 由南向北可编为一号、 二号和三号台基。今年对这几个建筑进行了试掘, 台基的大体情况已经出来, 其中一号台基南北的宽度在23米左右, 东西长度是40多米, 无疑是栎阳宫的高等级建筑。 ”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遗物, 其中许多文物与秦都雍城的出土物基本一样。一件新出土的残陶器的肩部清晰地刻着 “栎阳” 两字, 为栎阳城的内涵提供了 “栎市” 刻字之后的进一步证据。
此外, 考古人员在栎阳城遗址的勘探中, 在石川河西侧发现东西向两条大型沟渠, 初步认定应于秦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和白渠有关, 为研究栎阳城的整体空间、 历史格局等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