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涵养如何从“疾风骤雨”到“润物无声”,需要理念的更新、方式的创新。地处西安市中心的新城区,通过“自助式公益”调动文明单位积极参与扶贫济困,通过培育“带不走”的基层艺人解决群众“文化温饱”,通过系列化、常态化的活动让城市文明建设走出“舞台化、表演化”,实现从“送”到“种”。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自助式公益激发文明单位活力
位于西安市中心的新城区,棚户区面积大,困难群众数量多,低保户有6000多户1.2万余人。为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政府扶贫模式,调动更多文明单位参与扶贫济困,新城区去年提出实施“自助式公益”:通过梳理需要爱心帮扶的重点人群,制定关爱帮扶计划,再由政府搭建平台,让相关机构、公益组织及文明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加爱心活动的项目。
参与活动的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除了“点对点”帮扶两个贫困家庭外,还在每月10日为患者减免门诊检查费用、提供热牛奶和面包、安排志愿者为患者指路带路。四院负责人李萍说,“自助式公益”让文明单位根据自己特色和根据群众需求来“私人订制”进行帮扶,不仅帮助别人、滋润自己,也让文明单位提升文明水平有了载体。
新城区开展了一系列“新城爱心汇”活动,让“自助式公益”系列化、常态化。其中的“美居行动”,通过“个性订制”的方式改善最困难家庭的生活条件,把对特困家庭的帮扶从“米、面、油”的物质救助提升到开展“美居行动”改善居住条件。
新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娴表示,新城区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以“汇聚爱心力量,关爱弱势群体”为主题,从“送健康”“关爱保洁员”、到“美居行动”,把“给什么、群众就接受什么”改变为“群众缺什么、就提供什么”,实现了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和补充。
从“送”到“种”让带不走的才艺满足“文化需求”
从单向的、阶段性的“送文化下基层”,到培育“带不走”的文化,是新城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文化温饱”的着力之举。
一台音响、一人领舞,构成了一支支广场舞队伍,渴望提高艺术水准、渴望得到专业指导是“大妈们”的期待。为此,新城区共组织21名文艺志愿者,对全区3000余名社区文艺群众进行了“一对一”的免费培训。
接受新城区邀请的陕西省艺术馆声乐老师张大林,几乎每个周三都给社区艺术团开展试唱、练耳、声乐培训。新城区太华路含东社区“俏夕阳”腰鼓队成员表示:“我们以前练秧歌舞蹈就是自娱自乐。经过专业培训,真正领会到腰鼓的独特魅力,不再是粗放的草根了。”
新城区文化馆馆长王雅萍说,以往送演出、送文化活动,是单向传播,往往是“来了就热闹、走了就茶凉”,很难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如果送文化是输送血液,那么引入培训的“种文化”机制就是再造血液,让艺术在基层生生不息。
求“常态化”去“表演化”使文明城市建设“历久弥香”
为了让文明创建接地气、常态化,西安新城区近几年推出了“新城爱心汇”“新城民乐汇”“新城故事汇”三大活动。“新城爱心汇·送健康”活动,为800名保洁员提供了免费体检;“新城爱心汇·关爱保洁员”活动,让100多名保洁员有了温馨道班房;“新城爱心汇·美居行动”,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尊严。
新城区是西北服装批发集散地和西安火车站所在地,辖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面对人员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局面,新城区推出了“百姓讲身边事”、“少年说中国”等多个“新城故事汇”活动,增强居民对身边模范的认同感和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爱菊粮油企业确保舌尖上安全的故事、“王保玉365为民服务工作室”践行服务宗旨故事、地铁一号线“通化门站”的渊源……这些先进模范、凡人善举、历史典故成为“新城故事汇”的代表。
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韩隽说,新城区通过这些系列化、常态化的活动让城市文明建设走出了“舞台化、表演化”的弊端,让文明创建做到了“润物无声”和“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