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半沉睡”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一边是亟待改善城市环境和民生难题。西安市近年实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八水润西安、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既保护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又提升了人居环境。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突破群众生计改善“围城”
坐落在西安市西北郊的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但因为多年以来“被动保护、限制发展”,遗址内5万多群众曾长期只能从事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围城”内外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要保护好大遗址,必须改变消极被动保护的局面。2012年,西安市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决定在2020年之前,分3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
三年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城市建设、产业培育、民生改善为一体的综合工程。目前已平稳完成申遗区9个村1.5万人1315家企业搬迁,实施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162处。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负责人王建新说,遗址区产业结构将深度调整,发展绿色高效的观光农业、传统手工业,让5万多群众突破原先经济难以发展的“围城”。
“八水润西安”工程: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走进西安东郊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温和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公园面积4700亩、水面2500亩、绿化面积超过94%。工作人员介绍,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是“八水润西安”工程的重点项目,两年来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新热点。
古都西安南依秦岭,浐、灞、沣等6条河流自南向北流经这里,再加上北临渭河、泾河,曾是“八水绕长安”的灵秀之地。为此,西安市提出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规划利用新建、改造、提升“5个引水体系、7片湿地、10条河系、28座湖池”,将城市生态水面从4.5万亩增加到7.6万亩,实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
据西安市水务局介绍,“八水润西安”工程实施3年来,西安市已启动10条河流主要河段治理,建成了西安湖、仪祉湖、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沙河水街等一大批湖泊湿地,为全市人均增加湿地1.98平方米、生态水面0.98平方米。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说,“八水润西安”的系列工程,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濒水地区不仅提供了很好的悠闲游憩场所,也成为城市产业高地,唤醒了西安独有的自然资源,弥补了城市发展中的缺陷。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铁腕保护防范“破窗效应”
西安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王友福表示,西安市大力激活自身特色资源的同时,坚持生态保护的发展底线,防范低层次开发的“破窗效应”,切实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历史文化保护并重。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环境的“铁腕保护”,显示了西安市这一发展理念。
秦岭北麓西安段分布着沣峪、祥峪、涝峪、太平峪等诸多纵深沟谷,是西安城市供水、旅游休闲、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为了保护好这块得天独厚的“绿肺”,西安2011年成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把秦岭生态保护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颁布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几年来,西安市完成了《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乱采滥挖等重点违法违规行为和突出问题受到查处,秦岭北麓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说,近三年来,西安市努力把准城市发展脉搏,凸显惠民利民情怀,实施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八水润西安、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渭北工业区建设、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等重点工作。“这些重点工作涉及生态、文化、民生改善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多个领域,为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