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日子,而家住周至县王家河镇白杨林村的黄凯军最近做了几件让外人看不懂的“傻”事:眼看着已经成熟的150窝猪苓可以拿到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他却挖出来后又埋回到地里;家里种了两年的300多株核桃树刚刚挂了果,他却把刚长出一点儿的小果子全摘了。有人说他是在瞎折腾,而黄凯军却说,他这是为了收获明天的希望。如今,在莲湖区“两联一包”对口帮扶的周至县王家河镇的5个村子里,每个人都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子
刚到周至县王家河镇白杨林村,黄凯军便拉着记者到地里去看他的宝贝——核桃树。黄凯军指着成片的核桃树苗告诉记者,这是莲湖区“两联一包”工作队专门邀请农技专家帮助村民们精选的苗木。今年,一些核桃树已经挂了果,但为了树的正常生长不能让它挂果,因为这样就有可能把树“累”死,所以,他特意把刚结出的小果子全摘了。
“几年后,等核桃树进入丰产期,一亩地的核桃就能卖一万多元钱。”黄凯军兴奋地说,“除了这300多株薄皮核桃,我家还有猪苓。2013年,莲湖区工作队给了我家40窝猪苓,猪苓生长期需三、四年,按说今年就可以拿出来卖了,但我舍不得,因为三年半的猪苓可以挖出来继续种植,所以,就挖出一部分当作猪苓种子扩大了种植面积,现在,我家已经有150窝猪苓了,等明年成熟后,一次可收十万元呢!”
黄凯军家的事只是莲湖区帮扶周至县王家河镇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据悉,莲湖各工作队正有计划地扶持一批有资金和技术条件的核桃种植大户和示范户,使之产生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为了推动特色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产品加工及销售形成产业链,莲湖区又帮助王家河镇成立了整合各贫困村特色产业资源的社会组织——王玉果品合作社,已经有部分农户成员的核桃、猪苓、野蜂蜜通过合作社销往外地。今年,莲湖投资15万元左右帮助其购置农产品包装机等相关深加工设备设施,加大农产品包装品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莲湖拟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增产增收方面的带动作用,使帮扶村形成“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连心桥通向了百姓心
“过去,我们村子通向外面的桥有的是用木头搭起的独木桥,有的是拉钢丝铺上木板的悬索桥,夏天一下雨,经常就把桥冲毁了,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后来,莲湖区为我们架起了这座便民桥,再也不怕被洪水冲毁了,桥上还可以通5吨的货车,从此打通了我们出山进山的道路。”十亩地村书记熊文新告诉记者。
熊文新所说的便民桥位于十亩地村的村口,为积极改善贫困村的道路交通条件,及时解决各帮扶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莲湖区为王家河镇的5个村架起了便民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被群众誉为“两联桥”。
不过,村民刘剪娃却把这座桥称为“连心桥”。两年前,刘剪娃的大儿子上高三,眼瞅着快要开学了,学费还没有着落,刘剪娃在镇上工地打工时又不慎被滚落的山石砸伤了左腿,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莲湖区区委主要领导得知情况后,及时送来了慰问金和慰问品,还安排刘剪娃和妻子到西安检查身体,帮他挺过了难关。在莲湖区主要领导的协调下,同样是贫困户的李金平还在城里找了一份工作,让他全家的生活状况大为改善。
三年来,通过组织捐款捐物、动员企业行善、拨付扶贫专款等多种形式,来自莲湖的各类捐助通过“连心桥”源源不断地通向王家河。2013年以来,莲湖区委、区政府组织全区各级领导、帮扶组领导、各参扶部门和单位捐款捐物共计104.46万元。每年春节前夕,莲湖区还要为500户贫困群众发放共计10万元的米面油生活用品。
工作队成了咱引路人
“山区村民一直住自制土炕,冬季通过焚烧秸秆和柴火来取暖,既不卫生,又不环保。2014年初,莲湖区工作队为老庄子村村民送去40张席梦思床垫,既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又为群众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王家河镇党委书记苟发文说,“工作队不只帮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还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培养良好生活方式,成了咱王家河的引路人。”
早在2012年,莲湖区就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所有区级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两联一包”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五个帮扶工作队。各帮扶工作队坚持驻村入户,促进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治贫先治愚,只要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就可能会带动一个家庭,为此,各帮扶工作队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协调教育、扶贫、妇联等各方力量,把解决特困家庭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据记者了解,老庄子村一个孩子上了大学,因为父亲残疾,工作队申请莲湖教育基金,为这个大学生每年捐助1万元,使其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对于贫困家庭中上高中的学生,则每学期提供1000元的助学金,确保其每个月有200元的基本生活费;秋季开学之前,莲湖区向5个村100名在校生资助入学资金5万元,并通过各帮扶组和成员单位以及全区干部捐资帮扶等形式,解决脱贫群众因学返贫问题。
在帮扶过程中,工作队加大智力扶贫力度,每年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各工作队都要邀请相关农技专家帮扶村内,围绕帮扶村针对种养殖业面临的问题开展技能培训,指导群众科学种养,提升产品品质。这些培训活动拓宽了村干部及群众的视野,完善了各村的发展思路,使各村两委会成为培养致富带头人和村民增长知识、走向富裕的阵地和桥梁。
产业链延伸到大都市
8月23日,莲湖区教育局、区计生局、区卫生局等五家单位组成扶贫帮困小组一行20余人赶赴周至县王家河镇老庄子村开展“两联一包”包户扶贫工作。三年来,莲湖区党政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有针对性地对王家河镇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帮扶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莲湖“两联一包”扶贫工作计划一件件变成了现实。
今年,莲湖区又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程,发动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工作进程中,积极培育开发扶贫公益项目,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今后,莲湖区还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各方的优势和影响,为扶贫工作注入资金、技术和智力支持;动员企业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优势,参与扶贫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将辖区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到帮扶村。
“自从莲湖区在王家河驻村以来,扎根山区,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连毗邻的佛坪群众都深受感动,视‘莲湖人’如亲人。” 临别时王家河镇镇长张小兵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在莲湖区的帮助下,现在王家河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了,辍学退学的孩子少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不再怨天尤人、固步自封,愿意和外界交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