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麻辣的, 一个三鲜的,一个麻食, 娃娃吃的多煮一会儿……” 老远就听见一口热情豪爽的陕北话, 她就是今年43岁的加振花, 一个在阎良从事二十年饮食行业的陕北女人。9月12日,笔者专访加振花, 为您讲述陕北女人持之以恒20年的创业故事。
婚后生活艰苦 面皮生意撑起一个家
凌晨2点多, 直到最后一桌客人走后, 笔者才有机会和加振花聊一聊她的故事。坐在店门口, 一阵秋风吹过, 人不禁打了个冷颤。
“一结婚, 就分家了, 分家时欠了七八千元的外帐。 ” 回忆起1996年结婚时的拮据生活, 加振花说, 那个时候过年连饺子都吃不起, 孩子吃不起奶粉, 甚至一个鸡蛋还要分三次吃, 说到这些, 加振花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没上过啥学, 但人聪明。 ”
丈夫邱明智还开起了妻子的玩笑,他说, 当时看到亲戚的面皮生意很好, 妻子便虚心请教,为了研究做法, 还趴到人家墙头上偷看蒸面皮的过程。听着丈夫讲述那段经历, 一旁的加振花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那个时候没有钱买三轮车,明智就用自行车轮子焊了一个推车。 ” 加振花推着车子就进了城,1997年的面皮一块钱一碗, 第一天卖了不到十块钱。因为每天坚持用新鲜的面皮, 加振花四五点就得起床忙活, 每天推着车子起早贪黑的来回跑, 时间长了手上经常磨出水泡。
坚持了三年时间, 加振花终于在安芦市场里开起了自己的面皮店, 来吃面皮的人都亲切的叫她一声 “巧姨” 。
推陈出新 生意越做越火
2009年初, 加振花在市场偶然发现了一种 “新式的单人火锅” , 在了解了这种小火锅的用途之后, 便决定要做火锅生意。那一天, 加振花一次性就买了40套“火锅”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锅是有了, 可是底料从哪来呢?凭借以前做面皮的经验, 加振花买来配料在家里研究, 第一次炒出来的配料竟十分好吃, 这也更加坚定了加振花的决心, 不断的改进,尝试, 终于2009年夏天开门营业了。由于当时阎良还没有这种小火锅, 所以推出后, 深受大众欢迎, 加振花的生意越做越好, 日子也像火锅一样蒸蒸日上, 红红火火。
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以诚为本每天晚上收摊后, 加振花就驾驶自己的电三摩, 去安芦市场买菜, “一到晚上, 菜农就在这发菜, 这菜新鲜, 吃得放心” 。加振花说, 前段时间收摊后去安芦市场买菜, 一位卖青菜的大妈, 给她多找了50块钱。就是这50块钱, 至今仍让加振花心里十分纠结, 当她回去还钱时, 大妈已经走了, 那50块钱, 却一直留着。7月份, 兴隆村一位女士吃饭时, 将一部黑色的智能手机遗忘在加振花的店里, 加振花发现后将手机保管起来, 失主找来后, 及时将其归还。 “发现顾客丢的东西, 我都把它保管起来” , 加振花说。
“不聊了, 我要去买菜了。 ”此时已是凌晨4点, 加振花又骑着自己的电三摩去买菜了。
采访手记:
凌晨四点采访结束的时候,我竟然没有一点睡意, 看着加振花远去的背影, 内心不禁感慨万端,20年如一日的辛劳创业, 加振花的故事并没有太多跌宕起伏曲折情节, 但却很那么真实感人。普通外表下, 有一颗美丽的心, 虽然没有文化, 却很有智慧, 加振花对生活的热爱, 对诚信的坚守, 令我心生敬意, 在阎良, 像加振花一样诚信创业的女性还有很多, 她们才是当之无愧的 “航空城最美老板娘” 。 (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