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屯酥梨 等到十月一酥梨 “开心” 了会更甜五个手指将套着袋子的梨轻轻捏住, 稍微往上一送, 梨把儿就从枝条上分开了……王秋玲深知这摘酥梨也是个技术活儿, 不能使劲拽, 越拽越摘不下来, 搞不好整枝都会遭殃。放梨的时候也要轻, 因为皮薄肉酥, 磕伤了梨可就坏了。
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李桥村有8千多亩酥梨,800多农户几乎家家都在种植, 当地有 “酥梨” 基地的美誉。9月16日, 笔者走进酥梨飘香的李桥村, 丰收季节, 讲述村民王秋玲20余年与酥梨不解之缘。
飘香酥梨不愁 “嫁”
“隔着袋子鸟都能闻到香味,会来啄吃。 ” 又嗔怪又觉得好笑,王秋玲顺手摘下酥梨, 撕开袋子请大伙品尝。
捧着圆圆的酥梨, 先深深闻了口香气, 一个小伙子 “狠狠” 咬了一大口, “嗯, 真甜。 ” 顿时浓浓的梨汁顺着嘴角流个不停。“等到十月一成熟到位, 果核打开酥梨开心了, 那会更甜的。 ”王秋玲笑了笑。
3亩梨园, 套袋的果子鼓鼓囊囊, 挂满枝头, 加上梨树枝繁叶茂 , 穿 行 其 中 , 让 人 倍 觉 “ 舒爽” 。57岁的王秋玲, 种植梨树都有20多年了, 凭借水份大、 甜度高、 果肉细的优良品质, 她说自己的酥梨, 亩产收入能达到万余元左右呢。
“科学管理, 多上有机肥果实肯定甜。 ”3亩地分好几次, 从刚过完年、4月开花、 到6月套袋要各上一次有机肥, 膨大期更是一个礼拜浇次水要上一次有机肥。 “咱的梨只要给合作社就行, 天南海北客商多得很, 不愁卖的。 ”
20年酥梨有故事
“这套袋也是有技巧。 ” 疏花、疏果、 套袋……酥梨在管理上有很多的讲究, 王秋玲举例说, 套袋的时候如果把梨把使劲捏了, 以后梨可就不长大了。所有这些经验, 都是她20年来在种植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 当然这些摸索是需要付出辛劳的汗水的。
坐在梨树下, 阳光透过浓密的叶子, 在王秋玲的脸上和身上洒下斑斑点点的金光。现在很多都可以进行机械化的管理, 省时间、 省工, 但是回忆起1993年种梨的那几年, 丈夫由于在学校教书没有时间, 两个孩子又很小,3亩的梨园全靠自己, 前后对比, 因为付出了太多, 王秋玲对自己的梨园充满了感情。
“十一月我还穿着短袖在地里干活呢, ” 阳历的十一月开始,要在梨树边挖1米宽,1米深,90米的长沟, 然后将玉米杆、 麦秆、落叶、 牲畜粪便等埋进去作为肥料, 一个冬天只要不上冻就都是用铁锨挖了埋埋了挖。
脚上被磨出一排水泡, 手上皴裂的口子会不时渗血, 为多干点活宁可饿着肚子……虽然那都已经是历史, 王秋玲回忆起来还是没有忍住眼泪。 “晚上常常偷偷哭, 但是第二天还继续干活。 ”
收获季节感情深
从梨园出来到了王秋玲家,庭院里前一天采摘好的套袋的梨被一个个摞得整整齐齐。 “一个梨不知道要过多少遍手呢” 从开花授粉到一个一个套袋, 从小心采摘到跪在地上细心装箱,20余年了, 王秋玲对酥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村民们都说,10几年前的时候, 由于梨价不好, 就几毛钱一斤, 客商每次收梨还特别挑剔, 要求无果锈、 无虫眼、 定大小, 甚至连针尖大的斑点都不能有。
这几年, 李桥酥梨一直备受欢迎, 价格可观, 村民们靠种梨都渐渐过上了好日子。
“时间长了, 就像人管的娃儿一样舍不得。 ” 每年收获季节王秋玲说, 不管是否能买个心仪的好价格, 看着一大堆的酥梨, 都是她最开心的时候, “几十年的功劳就在这酥梨里面呀。 ”
“梨树开花的时候, 照相的人可多了, 明年记得还来看梨花呀。 ” 王秋玲热情地邀请大家来年看梨花。
手记:
流泪是因为曾经的辛劳汗水, 喜悦是因为坚持后的满园飘香……
种植酥梨20余年, 这其中的故事恐怕是一则新闻很难承载的感情, 所以哭过笑过的王秋玲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刻。
“劳动者最美丽” , 这句话在王秋玲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所以在梨园中拍照的时候, 我发现定格在镜头中的画面, 不知道是果实累累的梨树映衬了王秋玲的勤劳朴实, 还是笑容灿烂的王秋玲成就了独特味道的飘香酥梨, 总之照片上的画面真得很美。
真得很美, 我想再说一遍。
武屯冬枣“这口感绝对是NO.1”
“下午我就发货, 一共10盒对吧。 ” 刚挂了苏州陈女士的电话, 陕西某企业的丁先生又打电话说, 一会儿就带朋友到枣园来……9月14日一大早, 刚送完货, 从阎良城区返回武屯镇沟王村, 也就7里多路, 张继民却足足开了40多分钟。期间走走停停, 他至少接个8个订购冬枣的电话。
种植枣树10余年, 有着丰富经验的农民张继民, 今年8亩大棚冬枣长势颇好, 再加上阎良区农检中心颁发的 “无公害认证” ,9月开园以来, 就订单不断, 让他每天忙活得不亦乐乎。
坚持种出好冬枣
把车停在院门口, 刚端起茶杯,张继民就看见丁先生带着朋友杨伟林到了。
“年年都来买枣, 哈哈! ” 热情地和 “老熟人” 张继民打过招呼, 看着满筐收获好的黄亮亮冬枣, 丁先生喜滋滋地拿起一个递给杨伟林, “来尝下。 ”
“这口感……” 刚咬了一口, 杨伟林做出夸张的神态, 扬扬眉毛, 卖起关子。38岁的杨伟林作为企业销售负责人, 也是走南闯北, 见识颇广, 外地冬枣吃得也多, “颜值虽然不 是 最 高 的 , 但 这 口 感 绝 对 是NO.1, 甩他们几条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一句话说得大伙儿乐开怀。“这枣易消化, 来多吃点。 ”“叔, 枣咋种得这么好? ”张继民笑了笑, 虽然今年都56岁了, 种植枣树也有10余年的历史。常年田间劳作, 让他身体看着特别硬朗。
1997年, 因为枣树良好的经济效益, 武屯镇沟王村很多村民都开始种植, 面积可达千亩, 但由于不懂技术管理, 连年坐果困难, 部分村民就开始挖掉枣树改种大棚蔬菜, 只是还是有部分村民没有放弃, 性格倔强的张继民就认准了一个理 “别人枣树能结枣, 我就一定也行。 ” 请专家, 学技术, 这一坚持就是18年。“现在亩产能达到三千多斤, 我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呢! ”
科学管理现代技术
“叔, 咱去枣园看看呀! ”听说是大棚冬枣, 杨伟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个劲儿说还真没见过大棚冬枣的 “庐山真面目。 ”穿过一片玉米地, 下到坡下, 便是张继民的8亩大棚冬枣园。石川河畔特殊沙质土壤, 又处在洼地处早晚温差较大, 科学管理, 种出脆甜酥的薄皮冬枣。
边下坡, 张继民边介绍, 虽然有“心理准备” 进入大棚, 看到竹竿支撑, 果实累累的枣树, 羞红脸的冬枣串串压枝低, 杨伟林还是显得兴奋无比, 掏出手机不停拍照 “晒” 朋友圈。
“4月份枣树要进行摘芯, 一窝里多余的枣吊需要摘掉。 ” 指着枣树枝条, 张继民说保留两个枣吊, 将来就不用疏果。因为长势太好, 枝繁果密, 杨伟林很多时候都得弯腰才能钻过枣林, 偶尔会碰掉个别成熟的枣果。
为了能做好果, 枣树管理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环剥, 也就是在大枝处剥掉一圈指头粗的树皮, 只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环剥太深, 伤了木质, 枝条就死了。但是太浅, 阻止不了营养输送, 达不到效果, 所以全要凭实践经验, “原来我请别人环剥, 现在别人请我。 ” 摸着 “伤痕累累” 的枝条, 张继民说, 因为自己技术过硬, 现在在很多地方还帮助枣农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没有失败过吗? ” 不知谁冒出一句, 张继民楞了一下, 他想起了什么……
第一次累得腰酸背痛掌握了环剥技术, 第一次浇水、 施肥、 精心管理, 累累果实挂满枝头。只是这喜悦没有持续多久,8月底连续7天的连阴雨, 让冬枣大量开裂, 掉落, 雨停后, 园子地上落满了枣农一年辛苦的盼头。说起2007年的遭际, 张继民眼睛开始湿润, “那一年真的不想在地里去。 ”
但张继民没有放弃, 总结教训、继续外出学习技术,2010年他的枣树住进了 “大棚” , 就再也不怕连阴雨了。 “大棚枣肉质更嫩, 口感真的更好了。 ”
边体验摘枣的乐趣, 边聊天, 大棚里一幅温馨的画面。
“老张, 又到你的车间去了。 ” 回来的路上, 村民们看见张继民热情地打趣道。
“务一行爱一行, 丢不了手啦,谁让俺就是个闲不住呢。 ” 张继民说, 下一步他要帮助村民们搞好种植技术, 大家一起把钱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