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产生的污粪,通过发酵处理过后转变成有机肥,回循到葡萄种植区,充分的营养让葡萄结出酸酸甜甜的果子。今年8月,和牧园区里100多亩的葡萄陆续成熟了,因为结合了生猪养殖技术,这里的葡萄因了“循环农业”,从“颜值”到“口感”可谓“任性十足”。
无论是大棚中还是露天地,从紫黑到酱粉的串串葡萄让人爱不释手,这里因为几百米的海拔带来较大的昼夜温差,加上循环农业,园区里9个品种的葡萄在口感上很是独特,来自西安的游客王先生,品尝一颗后用“满口余香”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鲜花绽放,绿植成荫,昨日,走进位于关山镇樊家村北周组的和牧农业园区,百亩葡萄长势正好,9个品种的果子让采摘的游客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就是要把农产品的资源做到最大化的利用。”31岁的园区负责人刘雅娟兴致勃勃首先带记者参观50亩的生猪养殖区。养殖区设置了专门的参观通道,穿过一片花丛,刚进门,刘雅娟就迅速打开消毒剂,雾状的气体瞬间弥漫了整个通道,“消毒剂是一种酸性消毒液,通过雾化后充分和人接触,达到消毒杀菌的效果。”养殖区是全封闭的,为了安全期间,防止外来病菌侵入,参观者都需要先进行3分钟的“消毒杀菌”。“没这个消毒机的时候,进入养殖区,都要先洗澡再换衣服换鞋子的。”刘雅娟笑着解释说。还没接近“保育舍”,隔着厚厚的玻璃,大概是因为光影的变化,敏感的小猪们腾地窜到一角,确定安全后,竟直勾勾地盯着玻璃外的记者。
“猪的听觉和嗅觉都很敏感,对陌生的声音的味道都会有反应。”和传统养殖的猪舍不同,记者发现养殖区显得特别干净,没有任何异味,白白的小猪精气神十足,怎么看怎么可爱。“其实猪本身是很爱干净的。”刘雅娟指着猪舍地下的镂空板告诉记者,养殖要科学合理投入,在小猪的生活区都有镂空板,底下是一个水泡粪的模式,猪粪在水里浸泡,氨气的浓度就会大大降低,之后进入化粪池,再通过沼气池进入葡萄种植园区了。
“过道中间有通风设备随时还可以将有害气体就抽走了,舒适的环境,猪就不容易急躁啦。”说话间,平静下来的小猪,开始悠闲地“溜达”,无聊的时候偶尔拱一下自动饮水器喝水。
“走,再参观一下产房。”因为有“防压杆”设计,不用担心母猪下卧速度太快,压坏小猪。玻璃外,十几头小猪完全不理会“参观者”,自顾自争抢着乳头吃奶。
“小猪的活动区也都是漏缝的,还有专人每天两次专门打扫猪舍。”从粗放的脏兮兮的养殖到现代化干净的管理,从事生猪养殖已经好多年之久的刘雅娟说她最重视的还是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循环利用,让资源发挥最大效果走出“养殖区”,“种植区”的路上,记者发现了5个并排的垃圾回收桶,从纸屑、废铁、剩菜剩饭等将垃圾分成了5类。“最后一类果皮果渣剩饭菜叶,还可以回到田地里堆积发酵后作为肥料。”边介绍,边解释,刘雅娟对园区里环境的保护和循环利用很是“自豪”。
穿行在葡萄园里,刘雅娟顺手掰掉多余的藤须,给记者介绍起猪粪进入种植区的管理程序。她说,干粪主要是10月份以后进入到土地里面;沼液和沼渣是在过完年以后2月份到4月份进入到土地里面;“4月份以后果子就出来了,再用肥料的话对果质就会有影响了。”
干粪的标准是一亩地是30方,人工平铺到地面后通过旋耕机,将其旋入到低下,充分在地下发酵后,转变成有机肥;沼液是通过循环泵送到地里的。
“新鲜的粪便是不是直接用到地里的。”49岁的农民周玉红在园区里工作好几年了,说起园区里使用的生物肥,还特别告诉记者,干粪必须在防雨防漏的环境下,堆肥发酵30天以上,自身产生的热量杀死有害的细菌后方能进入土地。
“每株只保留5串葡萄,在加上有机肥,所以葡萄的甜味、酸味都是通过营养转化而来的,来尝一个,没农药的。”刘雅娟摘下一串葡萄,均匀的白色果粉让她觉得就像一个漂亮的姑娘打了一层淡淡的粉底。
手记:
没参观这里前,我觉得养猪是个脏兮兮的活儿,参观完后,我发现现代农业技术让养猪也可以那么“体面”。没走进这里时,我以为葡萄种植都是大同小异的,了解完后,我意识到循环农业的有机肥可以让葡萄那么“好吃”。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刘雅娟说的最多的话,也正以为如此,和牧农业园区让我有太多的惊喜和意外,作为仰韶文化遗址区,又在石川河边,这里的农产品努力打造着绿色、健康、有机。
冯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