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向群 通讯员 陈新建 陈文君
如何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碑林区的做法是:全面推行以“一个核心、两大平台、三支队伍、四民服务、五化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党建“12345”工作体系,引领和推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
一个核心:一个支部一个堡垒
“不要总是打电话,有事到居民家中去,我们的岗位在群众中。”这是中铁一局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永乐常说的话。
在社区工作的12年里,吴永乐带领社区干部用真诚服务方便群众、用真情关怀温暖群众,用她独创的“吴永乐工作法”,让中铁一局社区的群众“享了福”,让爱的暖流流淌在社区每一个角落。
吴永乐深有体会地说,社区党支部是群众的主心骨,我们既要能当群众的“110”,又要当好社区的“钟点工”,这才是服务型党组织的要义。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碑林区始终把社区带头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选、育、管、用四个环节不断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仅2014年就组织了3次全区集中培训,以党的十六大代表邓菊梅、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吴永乐、西安市“三八”红旗手段建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成为引领碑林社区党建的“领头雁”。
两大平台:两站并行一站服务
走进安东街社区“一厅式服务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党员服务”窗口十分醒目。这是党组织服务党员的“主阵地”,社区党员可以很方便地在此办理组织关系转接、党务政策咨询、缴纳党费等事项。这也是在职党员服务群众的“中转站”,群众有什么心愿或困难,只需要到这个窗口进行登记,社区党支部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协调解决。
五年前,碑林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区工作服务站,有效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去年以来,又成立了社区党员服务工作站,搭建起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通过社区党员服务工作站,市国税局等部门的在职党员帮助融信社区群众实现了55个“微心愿”。曾“开进”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的朱北社区“便民宝马车”比以前更火了,尤其是义务接送外出办事的老人大受称赞。
三支队伍:党员带头全民参与
在碑林区,党员干部每月都要去社区“走亲戚”,与群众拉家常、听群众讲知心话、帮群众办困难事。在区委书记带头下,全区正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月到社区工作一次,帮助解决好群众的“大事”。其他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办好群众交代的“小事”。到现在已连续33个月的坚持,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果实,古迹岭小区居民不再受常年漏水的困扰,环南路社区搬进了3000平方米的新社区,和南社区甩掉“后进”帽子成了先进,白庙社区的环境更整洁……
长期以来,碑林区在社区着力打造以社区“两委会”和专职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公共服务队伍,以领导干部、在职党员、社区义工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以公益慈善组织和“草根”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组织队伍。这三支队伍覆盖全区100名领导干部、3434名在职党员、7万多名义工、251支社会组织、500多名社区干部,他们各司其职、各展所能,采取群众“点菜”、社区“下单”、三支队伍“接单”的方式,努力为社区各类群体提供普惠性、差异性、公益性服务。
“我们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这个‘大家’的作用,动员更多‘家庭成员’参与到社区服务中,让一个个‘小家’过得更加美满、幸福、和睦。”张家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冯洁这样说。
四民服务:生活便利安居乐业
“您好,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只要拨通碑林区便民服务热线88890100,电话的另一端便会传来这样的问候。这是碑林区“10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通5年累计接听来电8.8万多个,被群众形象地称为社区服务“百事通”。
不仅如此,碑林区在社区大力推行便民、助民、安民、乐民四项服务,以碑林智慧社区系统、“五网一话一册”、“31365”工作法为代表的便民服务,以“爱心工程”、“起航创业培训扶持工程”、“健康工程”、“夕阳关爱工程”等为代表的助民服务,以居民自管小组、“三官一律进社区”、“天网工程”为代表的安民服务,以红五月音乐会、春节元宵节系列演出、社区群众运动会、社区艺术节为代表的乐民服务,已成为碑林群众衣食住行的“标配”。“我们社区围绕‘安民’这个主题探索成立了‘居民自管小组’,在每个单元楼设置自管小组长和调解员、治安员、卫生员,建立自管联席协商会议和民主议事制度,通过‘我的小区我来管’,实现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说到这里,柏树林街道东仓门社区党支部书记段建秦的喜悦溢于言表。
五化模式:区域党建聚合力
碑林区在社区着力构建以“标准化服务阵地、网格化组织架构、民主化议事制度、数字化教育网络、多元化治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五化”模式,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由“宏观型”向“微观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由“体制内纵向”向“体制外横向”延伸。
今年68岁的老党员王粉菊担任三学街社区府学巷党小组组长已经八年了,哪个街巷堆起了垃圾、哪个院落进了陌生人、哪个地方乱贴乱画,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一经发现,要么亲自动手处理、要么向社区反映,群众都亲切地称她“王总管”。而在碑林区,像这样的“总管”共有750多个。
在保吉巷社区,小区(楼栋)全部建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一厅式办公大厅”配备长条椅,放置了饮水机、公用雨伞、书报架,小圆桌上摆放着老花镜、放大镜、针线盒、纸笔和各类样表,无不体现温馨和周到。党员活动室正墙悬挂党旗、党徽、入党誓词和党员权利义务,让人肃然起敬、倍感庄严。在日常工作中,他们还建立了“社区党支部——小区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网格化组织架构,坚持每季度召开党群议事会,每周利用远程教育“三网并播”系统开展党员学习,经常与驻地单位党组织开展“六联六共”活动,成为碑林区“五化”模式建设的新缩影。(2015年6月17日《陕西日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