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具有碑林特色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为目标,以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为动力,以继续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为核心,以探索实现多元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与机制为重点,以优化创新项目管理与深化示范点创建活动为抓手,以研究论证和督查指导为保证,促使全区社会治理工作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碑林区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正有声有势地开展起来。
把准目标定位 科学谋划发展
“社会治理工作在碑林开展了两年多,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成效,如何牢牢把握区域实情、客观条件和比较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社会治理工作的纵深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该区主要领导如是说。
把准目标,才能求得发展。今年年初,经过精心思考与谋划,该区社会治理以“统筹谋划、唯实求精、重点突破、协同推进”为总基调,坚持把顶层设计、总体谋划与末端治理、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把解决区域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与攻克社会治理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把先进经验借鉴与自身能量挖掘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社会治理迈入了发展新阶段。
挖掘社会能量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老百姓的问题老百姓自己解决,老百姓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专业机构来干,我们的问题少了,政府的任务减轻了,社会可不就越来越和谐了?”家住柏树林街道的王大爷说道。2014年9月,该区全面推广实施“居民小组自管模式”。今年,该区将本着“试点先行、抓小求实、渐进展开、完善提升”的思路,确定20个试点小区(院落),提出年内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打造一个“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小区(院落)的目标,促使其在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和物业弃管小区社会服务与公共管理突出问题中发挥明显作用。
那么,老百姓解决不了的事情怎么办?是按照以往的政府一揽子管了,还是交给更加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该区今年将着眼于把实现政府“减负瘦身”和寻求多元共治新途径相结合,强化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承载功能,力争入驻组织达到25个;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共享平台及社会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计划全年新建社区社会组织10个,成立10个社区社会工作室。研究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意见及第一批指导目录,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机制。
回应百姓关切 协同推进民生事业发展
碑林区在我市首创并连续两年开展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测评工作。如何使软环境评价更加客观真实地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成为了该区面临的新问题。
“虽然我们近年来对软环境的优化与提升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新常态下群众的呼声和期盼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项工作不单单是检验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成效如何,还要积极回应社会大众的需求和期盼,努力构建理论设计科学与社会大众认可兼备的评价体系。”碑林区社创办主任郭健介绍道。今年,该区将以回应社会大众热切期盼,探索构建具有较高学术专业价值与广泛应用价值的软环境评价体系为目标,依托西安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基地,计划于上半年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全面准确掌握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和期盼愿望。
同时,该区将坚持服务民生导向,注重统筹协同推进,聚焦社区治理、社会救助、大学区管理制、大学生创业就业、公共卫生服务、食品药品监管等重点领域,抓实11大类36项目标任务的研究论证和落地见效,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让社会治理成果惠及百姓群众。
强化典型示范 充分展现实践成果
如果说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是种子,培育示范点就是种子生根发芽的沃土。今年初,该区不断充实完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种子库,目前已确定20个入库项目,并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示范点创建活动。大力挖掘与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创新性与示范性的基层单位,带动提升全区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据介绍,该区今年还将运用举办示范培训、组织主题论坛等方式,不断拓展干部思路视野与实际工作能力;适时开展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分领域有深度地广泛宣传成功经验,完善公众信息平台,编辑智库报告,全面展示实践创新成果,实现碑林社会治理“亮在特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
■通讯员 冉冉 王波
——碑林区社会治理工作新常态下新发展侧记(2015年3月31日《西安日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