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兴庆宫一景的景龙池,从几千年前的碧波粼粼到今日成为一个街道名称,留下了不少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现在的景龙池已成为居民院落,但街道中段的一条黄龙石雕仍昭示着这里与皇家有关的辉煌往事。
景龙池位于鸡市拐东边,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比起现在的静谧普通,唐代时的景龙池却是美景如画。据史料记载,唐代时景龙池附近有一口井,井水丰沛,经常外溢,加上不时的雨水积涝,就在隆庆坊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了一处大水池,占地面积很大,这其实就是景龙池的前身。据传因为此地地处隆庆坊,所以当时被称为隆庆池,但因为是井水溢出形成,所以也被称为井龙池。据了解,景龙池这一名称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对于它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井龙池”演变而来,另外一种则是说由于唐中宗在位时水面扩大,所以以年号“景龙”作为名称。
李隆基登基后,其他四位兄弟纷纷从隆庆坊搬出,为避皇帝的名讳,隆庆坊就改名为兴庆坊,两年后李隆基命人在兴庆坊修建了兴庆宫。景龙池也在兴庆宫的范围内,成为兴庆宫里最引人注目的景色之一,被称作兴庆池。如今兴庆公园内的兴庆湖并非那时的兴庆池,而是建国后建造的人工湖,比兴庆池小很多。
经历安史之乱后,唐长安城元气大伤,景龙池和兴庆宫也未能幸免于难,引入景龙池的水源断流后池水就逐渐干涸了。虽然宋朝时这里得到了修复,但到了清代由于引水渠被废弃,景龙池又再次干涸,这里也就变成了普通的居民区。(记者 张奂雅):[ 2014年9月25日《西安日报》7版 ]-- 家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