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杨
两河桥村——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地处秦岭深处最偏远的蓝田李家河水库坝上深山沟里。
1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5个村民小组,275户726人,而贫困户却有48户,169人。曾经这里村路崎岖,村施落后,村容不整。“靠天吃饭,靠救济过日”,是许多村民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贫瘠山村的旧貌却换了新颜。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时,欣喜地发现,昔日贫瘠的小山村已变成文明示范村,村路平整,村貌整洁,房前屋后一群群芦花鸡欢快的啼叫声,不仅给沉静的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气,更给村民带来致富的希望。村民们说:“自从去年碑林区把村上列为“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点后,这个远离城市的贫瘠山村一天天在变。”
扶贫,没有产业就是一句空谈
“扶贫不是救济,不是逢年过节给贫困户送点米、面、油、钱。扶贫靠的是因地制宜,发展实实在在的产业,没有产业,扶贫就是一句空谈。”从扶贫工作伊始,碑林区委、区政府就对扶贫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
自去年碑林区“两联一包”扶贫组进驻两河桥村后,他们对5个村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针对每个村子的实际制定了不同的产业帮扶路径,总结起来就是“百千万”工程:即:养100箱中华土蜂,种600斤猪苓,养2000只芦花鸡,种10000棵核桃、板栗树。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以“发展项目带动脱贫”的模式在两河桥村悄然铺开。不到一年功夫,碑林区委帮扶组帮助村民嫁接核桃30亩,种植猪苓1000斤,并组织家庭散养;区人大帮扶组成立了两河桥村“芦花鸡养殖基地”和“土蜂养殖基地”;区政府帮扶组帮助村民发展关中黑猪养殖和种植猪苓,并投资开展香菇种植;区政协帮扶组给村里种植白皮松30亩,核桃5000棵、板栗1000棵,种植猪苓150窝,并开展猪、鸡、羊养殖;纪委帮扶组成立了养羊合作社,投资20万养羊,还给村民提供猪苓1000斤。
扶贫,没有带头人就没有示范效应
“致富蓝图给群众说得再好,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带头人,就没有示范效应。”,碑林区“两联一包”驻村干部孔维岳谈及扶贫深有体会。
山里的人相对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在村里搞产业,没有一个“能人”在前面带头,很难真正实现产业扶贫。扶贫工作刚开始,工作组就物色好了“领头羊”——苏小平。10多年前,这个“山里娃”就离开两河桥村进城闯荡,在外打拼做建筑工程生意为他积累经验和财富的同时也开拓了眼界。正是这个原因,苏小平被“两联一包”驻村干部选中了,要他做“带头大哥”投资标准化养蜂。
苏小平说:“论胆识我有,论经验我有,论能力我也有,能带领乡亲们致富,我打心眼里高兴。说实话,刚开始养蜂,我几乎一窍不通。”苏小平的后顾之虑很快就被打消,驻村干部专门聘请了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综合山区环境、气候、植被等因素,对野蜂养殖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在苏小平的带领下,不到一年时间,村上办起了养殖场,养了100箱的中华蜂。苏小平说:“预计明年就能发展到200箱,力争要用三年时间实现规模养殖500箱,按照市场售价每斤40元计算,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
扶贫,没有村貌的“脱贫”就没有新气象
如今,走在两河桥村的道路上,山村的变化令人惊讶:土坯房换上了统一的“新装”,50户村民房屋立面得到了改造。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干净、整洁的厕所,村民激动地用红油漆在厕所门前写上了“文明示范村、优秀公厕”,表达感激之情。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两河桥村还修建整固了村庄道路路基,改造了村三组电网设施,解决电网设施老化、频繁停电的问题。此外,区上还特意购买了3000颗核桃树苗,栽植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成为一道山村致富的新风景。
蓝田县玉川镇甘坪村,这个距县城50公里的偏僻小村是碑林区又一个扶贫点。
金秋时节,走进这个小山村,村里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上下两层、面积400平方米崭新的村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让人眼前一亮,新修建的文化广场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村上的太阳能澡堂,更是让村民每天都能干干净净地洗个澡……面对村里的巨变,村主任丁仕文喜得合不拢嘴,他说:“没有村貌的‘脱贫’,我们生活的就没有新气象。”
一年来,碑林区帮扶的蓝田县玉川镇印沟、两河桥、甘坪、南北沟、白岩沟等5个村达到了市上规定的基本要求,即: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800元,圆满完成了“一年打基础”目标任务。今年,帮扶工作将以产业扶贫作为中心工作,计划发展种植类9项,投入资金71.5万元;养殖类7项,投入资金76.8万元。(2014年8月26日《西安日报》4版·西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