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雅楠 向茂明 记者 邓月娟
踏入罗琦老师办公室时,他正在打电话,讨论教师参加艺体社团的有关事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在中学阶段获得好的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挂断电话,罗琦首先谈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谈吐间,他“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对其的重视程度显露无遗。
作为铁一中艺体中心主任的罗琦,已经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奋斗了30余年,如今虽已年过半百,但仍然执着地致力于中学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他把艺术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术水平影响和感召着身边的师生。
音乐开启学生新认知
罗琦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笑容灿烂,看上去要比起眼前双鬓微微斑白的他要年轻许多。
“这是10年前,我们学校去德国贝克卡门市立高中演出时照的照片。”提起10年前的德国之旅,罗琦打开了话匣子。当时两地的学生共同生活了一周,我们的学生深入德国的课堂、家庭,了解两地的音乐、文化,并且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学校和学生之间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罗琦不仅重视校际音乐交流的本身,而且更加注重在校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一直倡导让学生进行文化远端的交流,认为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差异越大,影响也就越大。在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他多次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赴海外交流演出,足迹延伸至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同学们看到了肤色之外的差异,开启了对于不同音乐领域的认识,也让同学们树立了民族平等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蜚声全国
1991年,罗琦从铁三中调入铁一中,积极探索音乐教育工作。他把音乐教育从课堂教材中延伸出来,用欣赏合唱演出、举办陕北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了解不同的音乐形式。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他得出了“课堂理论+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交流=音乐教育完整体系”的结论,于是萌生了建立校园管乐队的想法。
然而,乐队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方面,由于老师和家长们怕影响学习的观念,建队之初只有寥寥的9名学生参加。另一方面,由于同学们水平参差不齐,老师、同学甚至周围的居民都对乐队的排练提出意见,一个又一个的“排练阵地”相继丢失,大家被迫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搬家”。可是谁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在罗琦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的演奏水平渐渐提高,不和谐的声音慢慢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的掌声和赞扬声。而后又相继诞生了校园交响乐队、民乐队,形成了现在独树一帜的铁一中艺体中心,参加的人数也从起初的9人扩大到了现在的300余人。
艺体中心从无到有,从名不见经传到蜚声全国,从校内活动到走出国门,无不凝聚着罗琦的艰辛和汗水,也把校园音乐形式推向高雅,形成了学校多种文化元素组成的综合艺术体系。他执教过的学生中有800余人被清华、北大等全国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军乐团等艺术院团录取。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罗琦被评为“全国优秀音乐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碑林区劳动模范”、“最美共产党员”等称号。(2014年7月17日《陕西日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