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莲湖区环城西路街道的玉祥门社区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尽管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看起来却比亲人还亲近,天天在一起吃饭、聊天、互帮互助,这就是社区的老年互助餐桌家庭。六名老年居民在一张饭桌上建立起至亲亲情,被传为一段佳话。
老年餐桌、餐馆送餐……社区为解决老年人吃饭想出的法子不算少,可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去老年餐桌吃饭,而社区联系驻地餐饮企业送餐又不能全面覆盖,老年人就餐依旧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一块心病。
几年前,玉祥门社区公交一公司家属院里出现了个小饭桌,六名老人共同聚集在徐毓芬老人家中,大家共同买菜,中午一起吃饭。“这样的形式既解决了老人吃饭问题,又比老年餐桌更具家庭温暖。”街道得知后第一时间给予了支持,恰逢近日街道组建社区家庭,街道就将这个小饭桌命名为“老年互助餐桌家庭”,还为他们发了社区家庭的统一旗帜。
为了庆祝这个新家庭的诞生,昨天街道为六名老人过了个集体生日,记者也跟随他们来到了这个其乐融融的小家庭。一进徐毓芬老人家中,就看见了满满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几名老人正在厨房忙进忙出,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拉着老人坐下,“叔叔阿姨,别忙活啦,我们来给大家过个生日!”
双层生日蛋糕上插着六支蜡烛,寓意六名老人健康长寿,在烛光中大家为老人们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年纪最大的张爷爷已经89岁高龄,他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我们这个家庭永远快乐,家人永远在一起!”
街道为老人们准备的“生日礼物”是一个电压力锅和六只保温杯,拿着生日礼物,徐毓芬老人泪光盈盈,“我们这六个人,老伴都去世了,子女又不在身边,在一起吃饭本来是为了做个伴,但这么多年来大家感情越来越深,现在就像一家人。”78岁的徐奶奶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平时买菜、做饭的主力都是她,其他几位老人打打下手。徐奶奶说自己条件比其他人稍微好些,所以平时买菜的费用一般都是自己出,“谁也没计较过这些,这点钱和我们的感情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
说起家里的菜单,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夸徐奶奶每天荤素搭配,芹菜、豆腐、冬瓜、西兰花等对心脑血管有益的蔬菜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坐在一旁的张爷爷更是赞不绝口,“平时一个人吃啥都不香,一到这儿来就觉得胃口特别好。”
几位老年人都有颗年轻的心,平时吃饭时还经常喝喝果啤,老人们笑着说自己年轻时就爱喝啤酒,现在身体不允许了,喝果啤也能过瘾。除了一起吃饭,六口人还经常一起打麻将、唱歌,前段时间天气晴好,老人们还上城墙走了一圈。
“这样的老年餐桌家庭很适合孤寡老人,既解决了就餐问题,也结交了朋友。”街道副主任向淑丽表示,下一步街道打算在辖区范围内推广这种模式,让居家养老更有保障,没有子女的陪伴老年人也能欢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