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9日电(记者陈钢、李华)打破校际隔阂,让中学、小学、幼儿园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水涨船高”。西安市新城区这一基础教育模式,不仅均衡了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缓解“择校热”,也实现了基础教育连续性,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
转变
新城区属于西安市中心城区,既是教育大区,更是教育强区,汇集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学、小学、幼儿园。近年,新城区在后宰门、康乐路、大明宫、朝阳门4个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打破了区域内中、小、幼“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建立校际间纵向、横向的联动渠道,通过“网格化”基础教育链条,让学生公平地享受系统性、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省级示范高中89中是后宰门区域的召集单位,带动辐射区域内19所中小幼,目标是让“强校更强”,让“弱校变强”。89中校长吕高愿说,从横向来说,后宰门区域3所中学的教师互相交叉参加课题研究,使得实力较弱的40中和43中在招生上有了很大变化;从纵向来说,过去中小幼属于“隔离自办”,教师几乎没有交流。“现在我们到小学和幼儿园去座谈交流,共同开展活动,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而且注重吸纳各自教学上的优势,把优质资源和理念从幼儿园延续到中学。”
“作为召集人学校,没有给我们带来负担。相反,我们将学校礼堂、运动场、教学实验室等设施提供给区域内的小学和幼儿园,不仅节省了教育成本,还让更多学生走进89中,了解89中,选择我们89中。”吕高愿说。
40中校长李宏说,他们是“中小幼共建共强”政策下最大的受益者。40中是一所教学薄弱的中学,2011年,初一年级只招收了20多个新生,当时感觉非常焦虑。2012年,他们与89中建立了联动,36名教师先后连续6个周末参加89中的教研教改活动;同时,推行初一年级新生由89中和40中两校教师共同授课的模式。随着教育和教学能力的提高,2013年,40中初一年级总共招收了4个班180个新生。
“以前强校弱校隔阂很深,我们想拿到强校的模拟题都很困难。现在推行联动以后,教育资源不仅没有‘削峰填谷’,反而‘水涨船高’,这是从打造‘教育高峰’向‘教育高原’转变,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李宏说。
缓解
“小升初”择校热是基础教育的顽疾。记者采访了解到,新城区联通区域中小幼,实现中小幼素质教育的连续性,有效缓解了“择校热”。
丁一翀是新城区实验小学6年级学生。丁一翀母亲倪雅说,从5年级开始,她就感到焦虑。“我想让孩子上名校,我爱人想让孩子就近入学。其实,上名校最终效果如何,我心里也没底,因名校路途太远,又怕改变我们整个家庭原有的生活节奏,真是难以取舍。”
倪雅说,随后,离家较近的汇知中学对小学开放。据了解,汇知中学的德语特长班不错。“这种中小学合作,给家长提供了更多信息,消除了家长的焦虑,只要教学质量相差不大,我们都可以接受,毕竟孩子就近入学,生活成本更低,更便利。”
受益于校际交流,2012年冬,西安新知小学毕业生卫宣均前往附近的汇知中学参观。卫宣均说:“当时,生物标本室内的各类标本和德语特长班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在汇知中学老师帮助下,开办了我个人钢琴演奏会,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并说服父亲改变了让我上名校的想法。”2013年夏,学习成绩优异的卫宣均,虽然被西安“五大名校”之一的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录取,但他仍然选择了离家更近、更适合的汇知中学。
后宰门小学校长白彩玲说,就学校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中小幼联动衔接是完整、统一的规划。作为“周边学校”不用刻意做什么,只要平时让中小幼学生多多交流,传递学校和教师的理念,就能影响他们。另外,“择校热”得以缓解,减少了交通压力和家庭成本,这就是“1+1大于2”的智慧。
保障
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曹永川认为,“中小幼共建共强”模式消除了3个教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后宰门、康乐路、大明宫、朝阳门4个区域教育共同体通过“教师跨校结对”“学生大手拉小手”等活动,拉近了学校之间的距离。“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他们互相听课、参观,提前了解和适应学校环境,以便平缓过渡,这是情感的衔接,更是理念的延伸。”
后宰门小学教师杨莉说:“我们发现很多小学1年级学生经常哭闹,不愿意进校门。我们就去幼儿园大班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心理上引导幼儿。比如,针对小学1年级的要求,我们在幼儿园带领幼儿列队上厕所、做早操……
杨莉说,校际间纵向衔接,让她明确了该教什么。“知道幼儿园教孩子认字,但不教写字;针对具体知识点,小学教到什么程度,初高中教到什么程度,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倾向。实话实说,中小幼是完整的教育体系,不应被割裂。”
曹永川说,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一些孩子放弃所谓名校,选择就近入学,实际上是价值引导、环境熏陶和内心追求三者的共同作用,学校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这是改变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体现,是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