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区县播报 > 正文阅读 >

2014年西安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2014-02-28 15:46  兵马俑在线

2014年西安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1月15日,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首先传达了中、省发改工作会议精神。随后,雷英杰主任作了题为《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努力建设社会和谐、城市宜居、人民幸福的美丽都市》的工作报告。

报告从把形势分析研判和政策综合协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重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要素保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持续增强;坚持有扶有控、重点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经济发展进一步增添动力和活力;全力建设民生工程,协调推进惠民实事,不断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紧紧围绕三个突破,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改队伍展现新形象等六个方面对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进行了回顾。分析了2014年发展环境,确定了主要预期目标。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安排部署了以下2014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的八项任务。

一、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建立健全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市级各部门信息交流共享,进一步健全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机制,以及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二是做好经济运行调节。认真开展“煤电油气运”监测预警,抓好货运量、银行贷款量与经济运行关联分析,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试点、铁路专用线公用运输管理,确保特殊时段经济要素保障。三是积极争取中省政策支持。加强与中省政策对接,及时跟踪了解各项政策动向,在更多领域积极争取上级的改革试点、示范挂牌、优先授权等优惠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全市各项政策措施,发挥叠加效应,促使相关政策红利尽快落地达效。四是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制定西安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适时启动“十三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研究,编制《西安市“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指南》,完成前期课题研究。

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按照“稳一、优二、增三”的思路,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在优二、增三上下功夫。一是促进工业扩能增效。继续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全年工业投资增长45%左右。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渭北工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渭北大横线、泾河引水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渭北温商高端制造产业园、陕西福建商会西部工业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建设,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加速工业聚集发展。二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利用大飞机、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拉动效应,以新能源汽车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保障三星项目、中国电科信息产业园建设,确保如期投产。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业为重点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化发展,以强化科技服务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以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二产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建设,加快推动雁翔文化产业创意谷、中德国际生态智慧城、广汇汽车物流产业园、环球嘉年华西安旅游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服务业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四是培育消费热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在扩内需、促消费领域的鼓励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示范城市,支持4G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协调开通西安至巴黎、悉尼等国际航线,加快旅游、休闲、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

三、紧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

继续实施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增长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一是积极争取中省投资。高度重视项目前期策划、论证等基础工作。根据中省资金主要投向,在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承接产业转移、汽车电气等装备制造行业、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社会事业等领域做好项目衔接和投资争取。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重点项目推进办法》及《西安市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将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供应挂钩,解决好项目用地供不应求与闲置浪费的矛盾。建立市级重点项目评审制度,继续实施重点项目领导联系、联合督办、动态管理等制度,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力争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超过1800亿元,产业类项目年度投资占60%左右。三是努力做实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西洽会、陕粤港澳活动周等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争取在我市建立区域总部,不断壮大总部经济。围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建设,策划新的世行贷款项目。进一步强化招商项目的保障和考核,提高项目履约率。四是多元化筹措资金。认真落实我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促进民间资本持续健康增长,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和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2.5%左右。积极推动债券发行工作,组织国际港务区、建工集团、经开区、航空基地、未央区等编制申报材料,争取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不少于40亿元。

四、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实现兴业稳粮富农宜居。

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出台我市城镇化建设规划及推进措施。认真落实西安市《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将临潼、阎良、长安3区和高陵等4县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发力点,进一步突出特色,培育产业,聚集人口。新城、碑林等城6区着力在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发展高端产业,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建设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4个文化旅游古镇以及汤峪、集贤等20个重点镇,指导阎良区、灞桥区狄寨街道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改革试点,总结推广高陵和曲江临潼统筹城乡发展经验,促进农村全域城镇化。三是强化产业支撑。出台“一区一县一策”具体支持政策,初步形成覆盖各区县的差异化扶持政策体系,科学规划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区县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

五、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全面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是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在落实好下放71项事权的同时,重点在行政审批制度、项目投资管理、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深化改革,优化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协调推动新加坡鹏瑞利与西安城投集团等重大资产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二是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按照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以深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改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理清权责关系,落实属地责任,构建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城市管理运行中“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的现象。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服务组织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城乡统一的“居民户”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三是完善社会事业改革。总结我市在大学区制、文化事业等领域率先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中央最新精神继续完善、深化推广。加快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进“千人百企计划”和“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型人才服务企业工程”,加快阎良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和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支持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六、抢抓机遇促开放,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

抢抓国家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建设丝路新起点。依据国家即将出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落实我市《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编制《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着力打造“一高地六中心”。策划设立“中亚·长安产业园”,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园,推动开通西安至阿拉木图等沿线城市航线,开展与沿线城市在贸易、金融、旅游、人文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以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及西安出口加工区等为基础,积极申报以西安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二是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加快建设西安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筹建西安浐灞领事馆区,策划举办欧亚经济论坛项目对接活动,积极实施走进中亚系列推介活动,举办“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等重要国际会议,进一步扩大西安国际影响力。健全境外人员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医院和社区,不断完善城市涉外综合服务功能。三是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抓好与省上的沟通衔接,建立健全市级协调联络机制,协调推动省市共建大西安25条政策措施沟通有效、措施有力、落实有果。抢抓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战略机遇,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以展示交易、保税物流、出口加工、辐射服务为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品质西安。

加快推进关系人民福祉的重大项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升级。一是不断改善能源保障结构。编制西安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电动车充电站及LNG加液站规划,引导扶持相关行业发展。加快城市电网、农网、电力专线客户环网化改造,协调推进750千伏、33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加强天然气管网及第二门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多气源保障格局。出台加快集中供热实施意见,协调推动西郊热电联产煤改气工程,推动国IV汽油全覆盖,不断调整燃料结构。二是加快推进美丽西安建设。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打好“治污减霾”攻坚战。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推进国家、省、市三级循环经济和省、市两级低碳试点工作。不断提升能评工作,取消一般性前置条件,简化评审流程,探索建立全过程能评管理机制。加快八水润西安、秦岭北麓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进度,继续完善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区基础配套和综合服务设施,推进昆明池水利工程、凤凰池景区、浐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努力在“做美城市”上取得新突破。三是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交通枢纽建设,积极协调推进铁路线网、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加快地铁、纺织城—临潼市域轨道、西安北至阎良段城际铁路建设,协调推进北客站、城西、城南二期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深入推进缓堵保畅,研究提出汽车保有量及淘汰车辆、全市公共交通线路优化等对策建议。推进小寨、土门、幸福林带、汉城湖景区、纺织城和北客站周边区域等城市片区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品质西安。

八、加大民生投入,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创新制度、引导舆论、强化服务”的思路,严格落实财力支出两个80%用于民生的要求,不断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一是全力推进惠民实事。重点围绕缓堵保畅、治污减霾、生态宜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重点领域,组织好2014年惠民实事的策划、调研及征集工作,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确保全面落实。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市第三医院、市人民医院建设,年内完成市中医医院等搬迁。推进新农合市级统筹,做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市体育场改造工程。改进人口管理模式和方法,简化各类人员申办准入证程序,优先央企和入市投资单位人才引进,实现核准迁入人口8万人左右的调控目标。三是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西安市收入分配改革,推动落实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13项政策措施,实施提高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的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健康服务业示范城市,适时出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意见,大力发展以老年餐桌、老年健康和精神慰藉为重点的老年服务,扩大城市社区养老和农村幸福院的覆盖面。


全站热点
姬家管委会多措并举为经济普查工作保驾护航

2014-02-28 12:29阅读

长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潏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工作

2014-02-28 08:00阅读

临潼区召开规上工业和限上商业工作会议

2014-02-27 18:15阅读

未央区人口计生局狠抓“三个建设”全面提升行政效能

2014-02-26 18:18阅读

2014年庆新春机关干部拔河赛成功举办

2014-02-26 10:07阅读

西关街办积极组织参加“2014年春风行动活动”

2014-02-25 11:30阅读

栎阳街办积极做好2014年计划生育家庭新增奖励扶助工作

2014-02-24 16:0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