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缓解交通拥堵现状。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需要,在最大限度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干道拓宽改造,带动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繁荣。
二、改善区域内人居环境,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目前街区内人口密度过大,且住房水平低下的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安置拆迁的原则,对街区的建筑物整改,进行电线落地、上下水道改造、天然气入户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同时合理增加公共厕所等设施,逐步改变街区内脏、乱、差的现象,切实改善街区内人居环境,打造良好的经营氛围。
三、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产业布局:
1、北院门民族餐饮一条街。在北院门民族风情一条街的基础上,鼓励发展民族餐饮业,强化对经营户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拟订统一的行业服务和质量标准,重点扶植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老字号,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推进民族餐饮一条街的不断繁荣。
2、化觉巷古玩旅游纪念品一条街。近年政府出资对化觉巷进行了统一仿古改造,规划期间拟对毗邻化觉巷的清真大寺进行有效的包装和宣传,同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扩大清真大寺的知名度。同时在化觉巷现有发展基础上,加强引导和宣传力度,突出特色,加强对销售商品的质量监控,提高产品档次,规范市场经营。
3、北院门—西羊市—庙后街—大学习巷—西大街“回”字型历史文化散步道。此散步道全长约3000米,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鼓楼、城隍庙、大清真寺、高家大院等都座落其中,同时以北院门一条街为龙头的民族小吃、清真餐饮发展迅速,并且以老童家腊牛羊肉、贾三灌汤包子、贾永信腊牛羊肉、楼北楼饭庄、陕西第一碗等新老字号形成了品牌云集、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经济。针对目前的格局,我街办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已经完成的北院门、西羊市、大学习巷改造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对庙后街剩余路段的改造,对街道两侧建筑物进行仿古式改造;二是合理整合地区历史、宗教、文化资源,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将这些零散的旅游景点与初具规模的民族餐饮相结合,同时与西大街购物、住宿、娱乐有机融合,形成一条古城区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促商贸,最终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4、城隍庙旅游观光商贸区。规划建庙宇区、商业区、年羹尧宅和城隍庙周边餐饮区四大部分,对城隍庙现存的建筑群进行修葺,恢复部分原被毁建筑,拟修建广场以及一些蕴含道教文化的景观,让民俗文化、庙宇宗教文化在建筑和空间上得以艺术性的充分展示,使西安城隍庙这一风水宝地重现昔日的辉煌与风采。修复西安城隍庙对保持古城风貌、改善古城形象,保护古代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修复后的城隍庙作为西安市一个重要旅游点,除直接的旅游收益外,还能带动周围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
5、顺城巷皇城墙休闲文化区。顺城巷位于西安城内,紧邻西门古城墙,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拟采用土地置换等方式将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外迁,同时逐步取缔区内的修车及洗车行业,对沿街房屋进行仿唐建筑风格的改造,以吸纳娱乐休闲、酒吧餐饮等行业,逐渐形成文化特色商圈,从而提高顺城巷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集旅游、餐饮、休闲等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道。
6、建设完善西五台佛教庙宇旅游观光区。目前,前台、中台大殿已经建成,附属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尽快筹集资金完成后台建设,并且建设素斋园。在西五台的北侧,原莲莹坊,建设古都新天地旅游娱乐广场;在西五台的北侧,古都新天地以西至玉祥门段,根据西五台旅游发展规划,开辟一定的广场绿地,并且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四、针对区内旅游景点分布密集的特点,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结合回坊小公交,采取统一宣传、“一票通”、捆绑销售等方式,合理整合地区历史、宗教、文化资源,力争形成多条一日游精品线路。
五、对街区的商户规范经营管理,发挥商会作用,制定统一的服务和质量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力度和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建设,同时强化税收管理,做到税款应收尽收,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能够拉动地方财政收入,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