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三兆,您可能先想到殡仪馆,其实三兆也是西安有名的灯笼村,是一个喜庆热闹的村子。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做灯笼,不光自己用,还卖给城里人,甚至远销海外。春节到来,三兆村年味正浓,灯笼、社火样样不少,可一些老人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他们时常怀念村口的古塔、树下的老庙、门前的戏楼,这些早已看不到的东西。
古老而又年轻的三兆灯笼
三兆村位于西安城南,雁翔路边,南去的车辆在村子西口拐弯,一公里外就是杜陵。适逢新年,一些村民挑着自家做的灯笼在雁翔路边沿街叫卖,看到他们就意味着离三兆村不远了。走进村子,记者看到不少人家门口挂满了灯笼,许多商店还把门面腾出来专门卖灯笼。这些灯笼有的规格在两米左右,据说是宫灯厂做的。记者来到三兆村的一家宫灯厂,看到师傅们正在焊接一只2米多高的巨型马灯。这家宫灯厂效率很高,第二天再去时,马灯已经蒙上灯罩,制作完成运往辛家庙了。据村民讲,前些年三兆村的灯笼生意更红火,沿街的两排红灯如长蛇般从雁翔路延伸到村西口,再从西口绵延至一公里外的村东口,每逢新年,村内街道就被大小车辆和上门求购、订做灯笼的人堵得水泄不通。再早一点,据说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面上90%的灯笼都来自三兆。
记者看到,今年三兆的传统灯笼虽没有往年多,但新款灯笼为数不少,而且十分出彩,比如愤怒的小鸟灯、喜羊羊灯,这些就卖得很好,前来拉货的三轮车一辆接一辆,据说城里供不应求。与外界的想象不同,三兆村的灯笼手艺后继有人,这些新款灯笼就出自年轻人的巧手。
三兆村老艺人呼延振元,依靠自家的院落和门前的狭窄空地开办了宫灯厂。门面虽小,但生意很好,他告诉记者,今年西安的许多巨型马灯就是他家制作的,比如小雁塔的红色奔马灯、辛家庙的白色飞马灯。今年呼延振元依顾客的要求,制作了许多规格多为两米的大灯笼。这些工作费时费力,没有年轻人的参与很难完成。好在他的徒弟各个干劲十足,忙进忙出,效率很高,见到记者来访,一位小徒弟还抽空掏出手机,打开相册,自豪地展示杰作。
制作灯笼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这点吸引了诸多年轻人加入。看着徒弟们忙碌的身影,呼延振元却眉头紧锁,此时此刻,他心中所想并非如何赚钱,而是担忧三兆灯笼未来的发展。目前受到来自河北、江浙一带灯笼的挤压,三兆灯笼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记者注意到,西安市面上的许多三兆灯笼纹饰简单,看不出工艺水准,这或许是制约三兆灯笼持续发展的因素。这点呼延振元也十分清楚,但传统的三兆灯笼并非如此,而是做工复杂、纹饰精妙的宫廷花灯。呼延振元鼓励创新,但更在意传统,三兆村灯笼的历史悠久,他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所谓汉唐宫灯的回归。
汉唐宫灯,正是三兆宫灯的前身,相传唐时曲江池畔常有皇家灯会,百姓有机会领略但不能使用,于是附近村庄仿照宫灯制作花灯。时间一久,这种手艺便并融入民俗,流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花灯艺术。三兆村便是这门艺术的传承地之一。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西安南院门、竹笆市和东门外都能看到摆卖三兆花灯的商贩,他们在两树间拴根绳子,上面挂有五彩斑斓的大小花灯,比如点燃后能够自转的走马灯、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灯、做工精巧可以牵动的小动物灯这些花灯才是三兆灯笼的灵魂。
然而恢复花灯乃至汉唐宫灯谈何容易,如今村上会做花灯的艺人越来越少,三兆灯笼充斥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失去了太多本色。尽管三兆灯笼目前依然畅销,但考虑到长远发展,呼延振元认为有必要继续师古。
守墓人聚居的商道重镇
三兆的灯笼有名,但更多人知道这里还是因为三兆殡仪馆。来三兆的路上,记者就听同路的村民抱怨:许多年轻人只知道三兆有个殡仪馆,那殡仪馆才20多年的历史,三兆村可是千年古村呢!虽说是千年古村,可如今村上几乎看不到古建筑,最粗的古槐也只有两抱。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许多三兆村老者都有一句口头禅:不古咧,一是说古风不再,二是说回不到过去了。什么样的过去让他们念念不忘呢?这说来可远了。
三兆村附近曾出土过一篇墓志,文中提到唐乾符三年九月葬于京兆府万年县三兆村,可见唐时此地已有三兆村。而据村中传言,三兆村早在汉代便已形成,当时住着杜陵的守墓人。据说,三兆村附近除杜陵外,还有墓葬群六十余座,如王皇后墓、陈道生墓、颜师古墓、呼延蒙墓。以这些墓主的身份判断,其守墓人应为数不小。许多三兆人认为,他们正是这些守墓人的后裔。
守墓人说虽无太多佐证,但三兆村的确历史悠久,这点从村名中可见一斑。三兆,若请教国学大师,这二字是一天一夜也讲不完的,总之它是易学中所指的三种兆相或三个兆域。历史上,老百姓曾对三兆的含义不甚明白,于是宋明时期出现了一种民间解释:三兆即三赵,就是三个姓赵的。此说称,宋金时有三户赵姓人家躲避战乱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其后代将村名三赵雅化为三兆。同治年间《西安府志》中,今三兆村作三赵镇,民国时期改为三兆镇。
三兆当时被称作镇,其实应该是社,清末民初时,三兆社驻此,辖内有三兆村、枣园村、大府井等十五个村落,只是三兆社规模较大,相当于一个镇了。三兆村至今仍有镇的痕迹,比如村上东西向的主街道长达一公里。
清朝至民国时期,三兆可谓商道重镇,秦岭山民前往西安东、南关多取道于此,东边鸣犊、酒铺的商贩也涉浐河而来,在三兆街道上形成一个以售卖药材、食盐、布匹及日用品为主的集市。远道而来的人也不忘带回些三兆的特产,比如春节的花灯、夏天的西瓜、祭奠用的烧纸。作为交通要道,民国时期的三兆村四面门楼旁客栈、饭铺一应俱全,甚至还有青楼妓馆,那些老鸨们半夜迎客的刺耳笑声直到解放后才消失。
为护陵大战刘镇华
清朝时,三兆村因颇具规模而被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小村,但四小村始终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被同一堵村墙圈着。据说村墙建于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作用是抵御战乱。当时村子东西南北各筑四座门楼,由村墙相连,墙外还挖了一道护城河。
民国时,刘镇华围攻西安城,城南各村落惨遭刘部劫掠,三兆村自发组织民团,依靠村墙自卫,刘部见状未敢侵犯。三兆虽得安保,但旁边的杜陵却危在旦夕,刘镇华想象着里面的宝贝,垂涎三尺,随后召集军官策划盗宝。消息传到了三兆,这些守陵人后代不慌不乱,立马组成一个三兆神团,联合附近各村民团一同护陵。
刘镇华也不是吃素的,看到城南村民自发护陵,恼羞成怒,派土匪出身的王老虎领队夜袭三兆。但王老虎的奇袭走漏了风声,在三兆村墙下遭到了民团的迎头痛击,士兵还未攀上墙就被打得落荒而逃。被三兆村民打败,这让刘镇华大为震惊,他立即在三兆东北的马腾空召集部队,亲自组织反扑。但这次行动又被民侦队员提前发现,三兆神团趁敌军转移至张家桑园途中,主动出击,与刘镇华所部展开激战。但狡猾的刘镇华留了一手,他兵分两路,另一支部队趁民团出击、村内空虚之际突然杀向村墙。三兆村民两线作战寡不敌众,战斗中民勇接连倒下,村民陈光让、阎光奇等多人壮烈牺牲。在村墙即将失守之际,一支奇兵杀来,冲乱了敌军阵脚。原来西安城守军及附近村庄得知三兆有难,火速组成援军前来,他们与三兆神团并肩作战,经过殊死搏斗,终将敌人打退。一场混战让刘镇华见识了三兆人的勇猛,他果断收兵并放弃了报复的念头,从此不敢再动杜陵的歪脑筋。
消失的古塔和老庙
三兆的村墙如今已看不到了,在现年80岁的三兆村人陈世昌记忆中,村墙很高,门楼更高。有多高呢?他说西门外不远还有一座近30米高的青石塔,但站在村子里看不到,因为被城门楼子挡住了。
陈世昌所说的青石塔曾是三兆村的地标,以往每到夏日,村民们就聚集在塔影下纳凉,十分惬意。陈世昌说,三兆村狭长如船形,这座塔如同船舵,保佑着村子平安。上世纪50年代,塔被拆掉建了学校,只剩下无数宽约40厘米、长约1米的石条散落田间。村民对其加以利用,比如推进电气化时,大家把它们搬回村中,立起来支撑木质电杆。
记者在村西的无量庙前发现了一块这样的石条,但残缺不全。这座村民口中的无量庙据说建于百年前,是青砖砌成的,但里面的佛像和壁画已换新了。陈世昌记得村上曾有多座类似的庙宇,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白庙,佛像最多的是地王庙(里面有十八罗汉),此外还有药王庙等,无量庙是只是村上较小的一座庙宇。那为何只有它保存至今呢?原来在土改时期,无量庙划分给了村上的几户人家,这几家人想到村东口的戏楼刚被拆掉,就把无量庙留了下来,打算以后当作戏楼子用。
几十年过去,戏楼子依然没建起来,但三兆人喜欢热闹的传统没有变,这点就体现在社火上。三兆社火远近闻名,今年1月31日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2月2日三兆社火队被请到了大明宫去表演,当天村上的年轻人差不多都去凑热闹了,走不动的老人也不闲着,他们自发在村子街道上拉着二胡,吼着秦腔,也引来不少人捧场。新年里,年轻人的欢声笑语时常打断陈世昌的回忆,既然回到过去已不可能,他打算如呼延振元般憧憬未来,将三兆人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