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小的核桃能承载多少文化?
一刃细腻的刀锋能传递多少情感?
阎良区康复巷71岁的核雕老人赵秉科,用尽一生心血伏案头,用他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对核雕这项偏门技艺的悉心保护,做了最好的回答。
核桃雕刻在我国有着千年的历史,最为著名的记载当数明末《核舟记》一文中王叔远用他那奇巧的刀功所展示出来的生灵活现的核雕作品。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想来刻雕艺术在明代已达到了博大与精微相合的至高水平,这种雅物在当时可能已风靡朝野,成为文人学士与达官贵人掌上的珍贵玩物。在整个陕西,乃至全国有着核桃赵之称的赵秉科老人,五十多年孜孜不辍刀耕,其作品堪称现代版《核舟记》。
核雕,也称为果核雕刻,是立体微雕中美冠群芳的一绝,其坚硬柔韧、细密滋润的质地宛若女中娟秀,方寸之间造就了乾坤万物,刻写着人生百态。谈起核雕艺术,赵秉科老人总是充满着感情,50多年来,他和这些小小的核桃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秉科老人家中的柜子里陈列着许多他的得意之作,每个不过4、5厘米大小,透过放大镜,可见一刀刀精细的刻画。作品《渔家乐》是赵老近年来的佳作之一,只见一艘渔船上几位渔夫正在撒网捕鱼,他们神态各异,举止不同,那捞鱼的渔网线缕分明,而渔船上的门窗都可以任意开合,渔船前方的船锚更是精巧,锁链一环扣一环,真是让人看了叹为观止,无法想象这是由一个小小的核桃一次成型雕刻成的。同样精巧的手工也表现在赵老的其他作品上,十马战车,一颗小小的核桃上雕出了十马拉车的战斗场景,战马或昂首嘶鸣,或奋蹄前进,战车上的数个士兵举盾拉弓,战旗飘扬,如果不是看到,谁能相信这是一个核桃诉说的故事;长安八景系列,是赵老耗时半年完成的作品,八幅宏大的场景浓缩在八枚核桃之上,真真是一手握遍八核桃,一时看尽长安景。能呈现工艺如此精细的核雕艺术,可想而知这位花甲老人是怎样在一个个白天黑夜挑灯镌刻,不辍钻研的。
我有幸独师从于孙先生门下,从十几岁起,便被耳提面命、苛师古法,入以新意,在一斗方室,达摩面壁般,苦苦精练核雕之技。原来赵秉科自幼时便师从于我国新时期北派核雕艺术的开山巨匠孙光明,开始了学艺生涯。这位在1957年与泥人张一起在全国艺人代表大会上被授予著名老艺人称号的核雕艺术大师,技艺高超,授徒严谨。赵秉科跟随师父,每日必修的课程便是精读史书,吟咏词赋,搜寻异志,学书习画。正是在广泛的文学、艺术涉猎中,才积备了充实的传统文化底蕴。苛遵于孙师傅的诱导,学习之余,我经常深入生活,深入普通老百姓,与文人雅士亦多有往来,这样就从一本无字的大书中汲取了更为鲜活而丰富的学识营养。有了这些不尽的思维与力量的源泉,自己才几十年如一日,砺志图造,承传创新,在那些司空见惯的果核上雕刻出了一个民族、民俗艺人应有的作为与相应的实际水平。
从事核雕50多年来,赵秉科对这行手艺总结了很多心得。相比较而言,核桃的雕刻在果核雕刻中较为不易,因为它的表面上布满了凹凸不平的纹理。这就需要创作时依形构思。用行话来说,就是相形见巧、以形施艺。诚如魏学洢《核舟记》中所言: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创作某个作品的时候,自己要先根据题材内容与连贯的故事情节,择选可借形造景的果核,然后即物联想,借势运刀,充分发挥想象的潜力,使思维的大脑如火烧云般,迁想而偶得出千般自然妙趣。
不记得多少个日夜,他痴坐在灯下,一次次划破手指,一次次熬红双眼,在血与泪的浸润下,技艺突飞猛进。艺品如人品,修艺更修身。师父的话时刻激励着赵秉科,也给了他崇高的理想。核雕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自己从事这门艺术很自豪,但也肩负着传承技艺的责任。赵秉科用心地揣摩师父的话,将修艺与人格的锻炼结合起来。正如他的女儿所说,我的父亲是个顽强的人,在过去那些举步维艰的日子里,他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这使他虽然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岁月,经历了市场大潮的冲击,对核雕艺术研究的痴心却始终不改。
赵秉科的核雕作品,通常取材于故事,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为了创作好这些作品,他处处留心捕捉和提炼艺术形象,在创作《红楼梦》和《西厢记》核雕作品时,他就广泛阅读书籍,研究历史人物的画片、资料,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融于艺术作品之中。
老卧清城远嚣尘,轮甲面壁塑核魂。正如朋友送给赵秉科的诗歌《核魂》中所写的那样,这位老人如今安居在阎良的小巷中,远离尘嚣,一边继续潜心锤炼着核雕技艺,一边开门授徒,传承着从师父那里继承而来的发扬核雕艺术的理想。他的女儿赵惠萍经过20多年的锤炼,已经在核雕界崭露头脚。看到核雕这门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赵秉科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