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兴门是隋唐长安外郭城东墙偏南门,地处风景名胜乐游原畔,门内有著名的青龙寺。唐代,名将哥舒翰,诗人钱起、李益、白居易,官员姚合等都曾在此居住。如今,其遗址东还有延兴门南村和延兴门北村。
延兴门建于隋初,门西对应郭城西面的延平门,这两座大门之间有延平门延兴门大街,是长安城南部的东西大道。延兴门北距郭城东墙中门春明门2260米,门上有楼,门下有三门道,门道宽度皆为6米。延兴门东西宽21米,南北长42米,面积882平方米,门内南北两侧分别是升道坊和新昌坊。门址在今西安东南郊铁炉庙村南,其东现有延兴门村。
有学者认为,根据考古实测,延兴门是长安城郭城门中,除了明德门外等级最高的一个。其原因与唐代政治、娱乐活动,多在城东南的曲江池一带有关。唐末韦庄有《延兴门外作》诗一首: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犊车。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马足倦游客,鸟声欢酒家。王孙归去晚,宫树欲栖鸦。描写了这一带的景色。
乐游原畔青龙寺旁的都城大门
延兴门地处乐游原畔,门内就是建于乐游原上的青龙寺。因为乐游原和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游览、宗教胜地,所以延兴门也因此而人气兴旺。西北大学张永禄教授说,乐游原位于唐长安城东南隅新昌坊与升平坊一带,是一个隆起的高原,长安城内平均海拔高度为412米左右,而乐游原海拔高达450~455米,是都城内最高处,延兴门即地据此冈原之上。
乐游原因汉宣帝在此置乐游苑而得名。唐代时期,太平公主曾在此原修筑园林,建有亭台楼阁。后来唐玄宗又将此原赐给其兄弟宁、申、岐、薛诸王,再加兴造,成为都城地区以冈原为特点的自然风景游赏区。这里地势高耸,登原远眺,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如掌。同时,乐游原与其南面的曲江芙蓉园和西南的慈恩寺大雁塔相距不远,眺望如在近前,景色十分宜人。因此,来此游赏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长安仕女游赏,就此袚褉登高,帷幕云布,车马阗塞。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杜甫、韦应物、杜牧等都曾来此游赏,留下了很多吟咏乐游原的诗篇。其中李商隐的《乐游原》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是因乐游原而千古传诵的佳句。
延兴门西邻新昌坊南门之东的青龙寺,创建于隋初开皇二年(582年),原名灵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年)被废,龙朔二年(662年)复为观音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为青龙寺。寺在乐游原之上,唐人朱庆余《题青龙寺》诗云:寺好因岗势,登临临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
青龙寺是长安佛教密宗的重要传播之地。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不空三藏的密宗教徒惠果和尚主持此寺,宏宣真言大教。唐德宗时期,日本平安朝派遣入唐求法的学文僧、清益僧来长安,被称为入唐八家的日本僧人,有六人(空海、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都曾在青龙寺受法。其中空海在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在佛经、梵文、诗词、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空海学成归国传播佛教,成为东密的开山祖师。
唐代,青龙寺还是长安四大戏场之一。当时,百戏演出在长安城已形成了以寺院为主的四个固定的戏场。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慈恩寺、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都在风景名胜、游人最多的地方。戏场规模都很大,可以同时有多种节目演出,容纳众多的观众。如被看作小者的青龙寺戏场就可以座客千官盛,场开百戏容。唐大臣、文人苏颋《奉和恩赐乐游园应制》诗。
哥舒翰、白居易等名人曾在此居住
也许是因为延兴门内有乐游原、青龙寺的缘故,唐代,许多名人都居住在门内北边的新昌坊内。名将哥舒翰,诗人钱起、李益、白居易,官员姚合等曾在此居住。
哥舒翰(?~757)是唐代名将,突厥族突骑施哥舒部人。勇而有谋,能读《左传》《汉书》。四十岁后从军河南,驻守边防重镇临洮一带,屡破吐蕃的进犯。唐天宝六年(747年),官拜左仆射平章事,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封平西郡王。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次年,哥舒翰统兵20万驻守潼关。当时他身体病弱,因受杨国忠猜忌,被逼出战,兵败遭杀害。哥舒翰巨宅在长安延兴门内新昌坊。旧址在今西安市东南郊铁炉庙。
唐代诗人钱起居住在延兴门内新昌坊。钱起(约710~780)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年间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尚书考功郎中。擅长五言诗,被誉为唐代宗时的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居住在新昌坊,他的《新昌里言怀》一诗中写到:性拙偶从宦,心闲多掩扉。虽看北堂草,不望旧山薇。花月霁来好,云泉堪梦归。如何建章漏,催著早朝衣。
诗人李益也居住在新昌坊。李益(748~827)是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唐宪宗元和年间,任集贤殿学士。唐文宗太和初年,以礼部尚书官位退休。蒋防《霍小玉传》载:李益至长安,舍于新昌里。
白居易也曾置宅于此。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是唐贞元进士,先后在长安先后居住过永崇坊华阳观、常乐坊、宣平坊、昭国坊。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迁居于延兴门内新昌坊。白居易《题新居寄元八》诗云:青龙冈北近西近,移入新居便泰然。又《题新昌所居》诗:宅小人烦闷,泥深马钝顽。街东闲处住,日午热时还。反映了他居住在此的心境。
官员姚合的巨宅也在此,并留下了诗句。姚合(约779~约846)是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人。唐开成年间(836~840)官至秘书监,曾先后在长安亲仁坊、常乐坊、新昌坊居住。其《新昌里》诗云: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僮仆惯苦饮,食美翻憎嫌。朝朝忍饥行,戚戚如难堪。中下无正性,所习便淫耽。一染不可变,甚于茜与蓝。近贫日益廉,近富日益贪。以此当自警,慎勿信邪谗。
村落因延兴门而得名并保留至今
张永禄教授告诉记者,延兴门附近为隋唐长安城墓葬区。延兴门位于长安城东南隅,当时为荒僻之地,因此隋唐时,这里成为当时都城人的墓葬区。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城前期,在清理新都基地时,将无主坟墓都迁葬到延兴门附近。为了超度这些被迁葬的亡灵,特地在延兴门西建立了一座寺院,并取名为灵感寺,这座寺院就是后来著名的青龙寺。
一直到唐代,延兴门附近诸坊因为地处偏远,仍为都城人的墓葬区。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记载,唐代时,紧靠延兴门之南的长安升道里,南街尽是墟墓,绝无人住。因此丧礼的送行地点常在此门,清明时节缅怀故人的活动,也曾集中在这里进行,当时就有记载说,每逢清明等祭奠的节日,延兴门附近都是车马喧闹的场景。
唐代中期的名将马燧在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病逝后,就是从延兴门出葬的。马燧出葬当天,皇帝废朝,并让百僚到延兴门送别。
唐懿宗也曾在延兴门送葬他的女儿同昌公主。同昌公主是唐懿宗的长女,其母是当时长安第一美女郭淑妃,她们母女二人深得唐懿宗的宠爱。相传,同昌公主不仅容颜绝美,而且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她儿时一直不曾开口说话,一天她突然对父亲说得活,不久她的父亲便继位称帝,是为唐懿宗,懿宗因此异常宠爱公主。不过,同昌公主却体质虚弱,在嫁给新科进士韦保衡的第二年便患病亡故了。《旧唐书》中记载,同昌公主的病逝让唐懿宗和郭淑妃异常悲痛,懿宗于是怪罪给公主治病的多位医生,将他们杀死,并将这些医生的亲属300余人关押进大牢。当时的宰相刘瞻、京兆尹温璋谏言皇帝,认为这样做太过分了,懿宗大怒,将他们罢黜。懿宗为同昌公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葬于少陵原上。陪葬用品之多之奢侈,发丧队伍之浩大都远远超出了公主的规格。出葬那天,唐懿宗与郭淑妃亲自将公主的灵柩送出延兴门,并恸哭不止,当时送葬的仪仗队伍长达数十里。
唐末韩建以隋唐皇城建新城,将百姓迁进新城居住,原外郭城被废弃,成为郊野,延兴门也逐渐荒废毁坏。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古都西安仍保留着延兴门这个名称,今西安青龙寺东南还有延兴门南村和延兴门北村。记者在当地看到,如今延兴门北村已经改造,原来的村落也无处可寻,延兴门南村仍有部分村落。记者询问了当地的几位村民,他们都不清楚延兴门遗址的大概地方,也没有见过这一代有夯土台之类的遗迹,大概因为这一代人口繁盛,延兴门早已在历史发展中被淹没了。
地理链接
隋唐延兴门遗址东现有延兴门南村、延兴门北村。《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载,隋唐长安城东墙南门延兴门在村西约1000米处。相传,唐代时因此村在延兴门外而得名。清嘉庆《咸宁县志》中称元兴门(村),并为元兴门社驻地。清末改称为延兴门村,并分为南、北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