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想安居,还想乐业”
“我们村和金盆村是最先为水库移民的村子,如今住上了新房,算是安家了,可我们不仅想安家,还想乐业。”村民郭鑫自水库库区搬迁至下游后,便一直外出打工,“我今年55岁了,有三个儿子,我们的收入都是靠外出打工。”郭鑫说,他和儿子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作建筑工,“人均收入每年三万多。”
之前在库上居住时,郭鑫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和小麦,“当时收入比现在少一些,但花销同样也少。”在山上居住时,郭鑫家里平均每人能分到1亩地,搬下山后,平均每人8分地左右,郭鑫说,搬下山后,生活开销要比在山上高出许多,“过去喝水、吃菜都不需要花钱,现在开销就要稍多一些了。”
郭鑫的三个儿子目前的工作也是外出务工,“我孙女每半年左右才能见他爸一回,有时候儿媳也出去打打零工,娃就交给奶奶看。”郭鑫说,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守家待业,“房子有了,算是安居了,要是能给我们这发展些高产的生态农业,就算是完成了我们乐业的梦想。”
县城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
“咱们周至不能有任何污染性的工业,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而周至主要是山区,耕地也相对缺乏。”马召镇党委副书记马斌介绍,搬迁后的村民先前拥有的土地如今要退耕还林,村民拥有的土地比先前要少一些。
康保成介绍,桃李坪新村首批搬迁共有126户人家,自搬迁后,村内收入百分之五依靠外出务工,还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购买了货车等,开展运输业,剩下的村民主要依靠农业和农家乐为生,政府自搬迁开始每年为搬迁村民每人发放补助款600元,发放时间为20年。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在马召镇建了一所全寄宿小学,“主要是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照顾问题。”
桃李坪村二期搬迁工程于今年7月开展,届时,将有44户人家从库区搬至新村,如今44户人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家皆为留守老人。
反哺的期待
“希望西安人富了
能想到我们”
2006年,因为周至等地对西安的饮水工程有着巨大付出,西安市委要求相关部门专门出台针对周至5年财政补助优惠政策,但到2010年,5年的政策补助期已经结束。周至县一些部门负责人希望,这项政策扶植能够继续下去,比如帮助县里开发旅游、河道治理及环境保护。
发展绿色经济周至生态立县
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周至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现有古迹60余处,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此外,周至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带,特别是把猕猴桃作为立县产业来发展,人工栽植面积37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和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其中“秦美”、“亚特”通过国家鉴定并分获金、银奖,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还有板栗、核桃、玉米酒等资源。多年来,周至提出“生态立县”的口号。
农业产业化农民期待二次创业机会
张广良说,尽管一直有搬迁的消息,但搬迁项目一直没有动工的迹象,儿子和儿媳妇的恋情
一直维持了三年,直到2012年4月13日,二期搬迁项目终于奠基,“听说奠基了,亲家两口子亲自跑到奠基现场看后才总算答应了孩子们的亲事。”2012年国庆节后不久,儿子和儿媳结婚了,“他们俩现在都在贵州打工呢。”说到这里,老张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表情,“就等着新房子下来,去住新房子,抱孙子了。”
“我们村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康保成说,在桃李坪村,因为男方居住在库区生活受限而娶妻难的群众至少有七八户,“还有一户姓张的也是拖了很多年,去年年底才结婚。”
现在,郭红牛住上了政府给盖的新房子,“上下楼,房子有100多平方米。”农家乐关停后,政府给郭红牛发放了45万元补助金,“债务是没了,就是从老板变成农民了。”
如今,郭红牛靠种植园林绿篱树苗为生,全家分了3亩地,又租了其他村民的7亩地,年收入能达到4万元左右。
他希望农业发展在规模上能够形成产业化,但这项工程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如果西安人啥时候富了,能想到我们,这可能就是我未来第二次的创业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