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法宝之一。作为一名青年科技骨干,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利科技”)技术总监吴波技术过硬,视野开阔,拥有突出的创新精神,依靠自身多年的技术基础和敏锐的眼光,在大型科研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颇有建树。
肩负重托 成功跨界
吴波对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谨的方法对待技术研发工作,他善于跟踪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多年来一直面向安全领域从事物联网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成果。
近几年,他带领公司的研发团队围绕企业安全生产领域,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及前瞻性技术研究,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管控系统,基于互联网+安全生产的远程监测与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创新研发成就填补了国内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的井下智能矿灯与自组织网络互联的空白,为我国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应用设备领域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无人机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山利科技技术委员会和决策委员会敏锐地发现,当前市场上无人机本身的安全以及飞行带来的安全问题突出,便果断决定对低空安全防卫进行投入。
低空安全防卫是一个新课题、新方向,未来具有巨大的空间前景。吴波说,在一个尚不成熟且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做出如此大跨度的跳跃,一方面基于自己对于新技术的渴求,更是因为公司的信任与重托,以及在新领域研发开拓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任务摆在面前,没有捷径,也不能退缩,只有勇往直前”。
吴波果断带领团队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经过不断的探索,他们成功研发反无人机系统项目,实现从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到无人机安全领域的完美跨域。
山利科技将自主研发的反无人机系统称为猎鹰反无人机系统,它是一套包括多个领域技术的装备,集雷达技术、光电技术、电子干扰技术、无线电侦察技术以及核心软件技术于一体。这套设备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低空监视雷达、光电侦测装置、转台式干扰枪、拒止系统以及指挥控制系统。具有对低慢小目标进行有效的侦测、识别、确认、打击的功能。主要应用的领域涉及国防、公安、电力、机场、石化、司法等。
在项目研发之初,吴波他们曾设想过多种设计思路,包括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干扰枪,但考虑到市场竞争力,他们放弃了这种单一技术产品。之后,通过在总参四部、北理工、中科院、西电科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调研学习,并深入调研当前武器装备的情况,他们最终确定了既具备无线电侦测功能又具备全方位干扰打击功能的拒止系统,同时在内置编写了具有人工智能算法的程序,具备积累并识别无人机产品的无线电频谱库。“这样既为拒止系统识别打击提供了更快速、更准确的能力,也为公司积累了无人机产品的无线电频谱库。”吴波说。
据了解,目前采用此技术路线的国外有英国国防部下属的AUDS团队,在国内采用雷达、光电、电子干扰技术为技术路线的有中科院电子所、中国航天二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科防务、华讯方舟,各家的技术指标大体相同,而该项目中反无人机系统添加的无线电侦察,在国内尚属首家。
作为公司的科技骨干,吴波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扎实的技术实力。从煤矿安全领域到无人机安全领域的跨越,只是吴波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插曲,领域跨度虽大,但吴波凭借自身强硬的技术实力,实现了蜕变。“说实话,我的头发少就是跟工作有很大关系,无形的压力有时候让你喘不过气来,但是只要克服了,你的思想和技能就提升了。”吴波笑着说。
直面挑战 一往无前
科研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循环往复,探索未知领域,迎接新的挑战。但这些挑战却不仅仅是科研上的难题,有时甚至是人身安全的挑战。
在2010年-2015年这段时间中,吴波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针对于煤矿井下安全生产,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环境的有效管控问题。“在这五年时间里,我下煤矿,深入了解我省煤矿的井下具体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看到井下矿工的艰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我和我的同事们深感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在这期间,共计发生大大小小矿难10多次,同时,吴波和他的同事所研发的系统及时发现并避免了3次矿难的发生。
之后的一次项目考察中,吴波他们再次经历了一场科研领域以外的挑战。为了在研究项目方向的判断方面做足功课,山利科技的总经理张勇敢带领他们前往英国进行调研,当时他们考察了三家防卫公司(布莱特系统监控公司、切斯动力公司以及恩特普赖斯控制系统公司)。当吴波他们到达最后一家公司,由于该公司是英国国防部下属的公司,保密程度之高出乎他们的意料,“我们差点被扣留在那儿,经过多方协调解释,最后才得以脱身。但回想起英国之行的收获还是非常值得的。”
随后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他们需要利用新型板卡技术以及新的算法,但当时很多算法程序无法达到设计时的指标要求,如果不攻克算法问题,他们的产品就面临着指标下降、性能下降、价格下降的威胁,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影响公司运营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核心骨干迅速向公司领导做了汇报,在张总的坚定支持下,团队成员不分昼夜地研究、探讨解决方法,并不断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年的攻关,我们不仅完成了原先制定的技术指标,同时探测距离和干扰距离这两项关键指标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吴波说。
其实做任何工作都会有艰辛,有时候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可结果并非如人所愿,所以选好方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正确的路线上做正确的事情是十分必要的。“当一个人背负起一种对社会安全责任的时候,当一个公司聚集了一群以安全为己任的人群的时候,无需多言,只要是为安全事业,我们就一往无前。”
自我超越 实现价值
吴波说,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对得起自己付出的心血有一丝慰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军民融合让众多科研工作者纷纷看到了希望,也极大促进了他们研发的积极性。
“当前国家积极推动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充分激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释放了更多的发展动能,对于众多科技工作者而言,就是一剂强心剂。”同时,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能跟高校或研究院所合作,可以减少科研投入,促成技术产品的快速投放,迅速占领市场。当然也存在着科研成果的真伪性无法判断、科研成果做假评估问题,这是阻碍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阻力。对此,吴波认为可以建立一个科研成果评估和微投资机构,这个机构具备科研成果评估(技术、市场)还具备投资功能,和购买成果的企业、成果出让方一起共同投,这样就利益风险共担。
此外,吴波认为军民融合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国防建设,同时通过成果技术转化等促进地方科技经济的发展。“军民融合是必走之路,但会有一个过程。军民融合应该有边界,有界定,不应该是全盘的融合,也希望从国家层面能有指导方案。”
“我们企业的产品属于保障型产品,也是一个军民融合的产品。不管在军用还是民用,就跟通信一样,不同的是军方的通信保障程度更高。西安,尤其是高新区,天然就具备军民融合产业优势,拥有航天、兵器、电子等军工集团,拥有西工大、西军电这样的老牌军工大学,还拥有众多具备资质的民营配套企业。如果能在西安搞一个军民融合的工作平台(军方主导、地方搭台、各兵种参与),把需方和供方有效链接起来,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双方不平衡问题。”吴波说。
邓小平当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现阶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我国本身就存在规模经济,无论任何东西都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支撑,因此中国的科研发展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无论国家还是个人,科研就是创新的过程,也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未来,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吴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