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长安区五台街道针对乡村治理体系薄弱、治理能力不足、工作责任划分不清、环境卫生问题易反弹等痼疾,探索实行了“街长制”,即村干部包街、党员联户、监督员分区、保洁员分段、居民参与,在五个层面齐抓共管,将基层治理延伸到“末梢神经”,得到群众称赞。
“街长制”还可以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有效考核和监督,提高其办事效率。如石砭峪新村每月对村干部“街长”的工作进行评比打分,并纳入年底考核,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在村子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村干部“街长”包抓自己负责的街巷,另外由一名保洁员具体负责垃圾分类、一名监督员进行监督。监督员由各村德高望重、敢说敢管的村民担任,这样就使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街长制”也带动了村风文明的提升。如团结村村干部曾对村民在集体土地上违规建设的厕所进行拆除,引起群众的不理解情绪。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三级街长入户收集群众意见与建议,然后将情况反映给二级街长,二级街长立即启动协商程序,召开村民会议,最后经过讨论,合理解决了这一问题,使村庄环境更整洁,村民的不理解情绪也得到化解,最终实现了村风文明、和谐。
五台街道“街长制”实行以来,群众广泛参与、真心支持、无缝监督。群众普遍反映,有了“街长制”后,干部的责任大了,管理的力量多了,过去那些“看得见、无人管,管不住、易反弹”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很多矛盾纠纷也能得到及时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街,急事不出组,难事不出村”,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难题,使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得以打通,也深化和巩固了花园乡村建设成果,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