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华夏大地,让2020年春节变得格外沉重。正值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德福巷全体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立即参与到社区防控工作中来。他们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在最前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社区工作者的职责。
社区里最严厉的“总管家”——张毅。连续工作将近20天了,熬红了眼睛、全身酸痛,但依然坚守岗位,没有一天停歇。以往脾气急的他,现在也开始提醒我们认真摸排工作中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提醒我们及时更换口罩。每天的消杀、检查督导各防疫站点工作、劝回亲戚朋友来访聚会……辖区到处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每天的步数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多。
社区里认真的宣传员——张吉迪。一个不到2岁孩子的母亲,不是不牵挂自己的女儿,而是疫情面前,责任重于亲情。从初一到现在坚持在疫情一线,偶尔空闲的几分钟,只敢语音和家人联系,害怕视频时看到女儿哭喊的叫妈妈。这就是疫情面前,一名党员一名普通社区工作者的无私精神。
社区里最坚强的信息员——刘洁。大年29胆结石病发,在黄陵老家连着打了几天吊瓶,还没完全好利索得她,一声令下,直接从黄陵奔回来。每天忍受着胆结石复发的隐隐作痛,跟着大家一块摸排信息,为居民做好防疫防控知识宣传,没有喊过一声疼、一声累,一直坚持到现在。她说:“身体再多的不适,也不能动摇我要和战友们一起坚守到底对抗疫情的决心!”
社区里最忙“话务员”——于宁。疫情开始,夫妻两人都在基层上班的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全然忘记了家里还有一个准备高考的学生。德福巷社区一半以上居民都是出租户,为了摸排清楚这些人员的信息,于宁根据物业提供的名单,挨家挨户打电话,半天下来嗓子已沙哑,可时间紧任务重,打完电话还要立即录入核对,连续几天从早忙到晚,中午都没有吃过一口热乎饭。除此之外,她还承担着疫情防控中其他临时性工作,张贴通知、公告、为大家分发物资……重负荷的工作下,她从来没有诉过苦、推诿过。她说:"疫情当前,就是体现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我不能掉队"!
社区里最严谨的统计员——杜雅红。孩子一个人放在家中,虽然百般不放心,但毅然走到疫情防控第一线。每天填写各类报表,精心核对每一个数字,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社区里“最唠叨”的摸排员——李卫卫。“您好,您家常住几个人,近期有从武汉回来的人吗?”“师傅,没事不要出门,出门一定要带口罩”……仅剩四个月就要退休的党员李卫卫放弃休假,站在了入户摸排的第一线。从大年初一开始,对她所负责网格的各院落、商户、酒店进行了逐一、反复摸排,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她说:“面对疫情,我也怕,可我是党员,坚守是我的职责,今年就要退休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社区里最帅的“消杀员”——邓允社。按照每天至少2次的消杀制度,邓允社同志每天背着50多斤重的药桶,在辖区11个大小院落、沿街道路喷洒消毒水,从1月23日开始至今从未间断。每天消杀用时大概6个小时,还要6楼、7楼反复上下,衣服裤子都因消毒水的腐蚀性变得斑斑点点,但他不抱怨,不喊累。他说:“其实在基层,每个人都很累,但作为一名公民,一个社区工作者,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身体是累的,但想想能尽自己的力量和大家一起战斗在一线,心里是踏实的”。
众志成城,社区里还有坚守、努力着的她们……
刘瑞明——“我是党员,我必须坚持,纵有很多委屈,不是我退缩的理由”!接到上午八点半前正常上班的电话,她将两天后的火车票改签,从榆林乘坐一晚上的火车,在初二八点半及时赶到,没有休息一分钟,就投入到紧张的摸排走访登记工作中。
周少迪——孩子只有一岁半,交给了只会冲奶粉的粗心爸爸,虽然不放心,但更放心不下辖区的居民,“坚守岗位我义不容辞”!
王瑾:一向大大咧咧的姐姐,在这次疫情中却极其细心,对外来人员的登记,不放过一个可疑信息。返乡人员有时都问的不耐烦了,居民群众却为她点赞:“有你们这样负责任的社区人员,我们才能住的安心”。
宋俊英——离家最近的她,却因为这次疫情,也狠心不回家照顾娃了,因为她少回去一次,对家里人就多一层保障。
正是有区、街各部门的支持与领导,社区工作者团结一心,对于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我们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