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新时代 阔步新征程
西安市“奋斗新时代 阔步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9月27日下午举行灞桥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区委书记贠笑冬,区委副书记、区长苗志忠,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曹忠奎共同介绍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灞桥发展的巨大变化,并回答记者提问。
70年风雨历程,70年波澜壮阔。灞桥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发作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区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是区域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的十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宜居灞桥、打造最美城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水岸灞桥”“森林城市”雏形显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富有灞桥特色的发展之路。
坚持质效并重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灞桥区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区域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18年GDP完成480.78亿元,总量是1978年的942.7倍,近十年来增速持续保持全市前列,特别是2014年至今连年排名全市前三;财政收入十年来始终保持近20%增长,连续突破10亿、20亿、30亿元大关,2018年完成39.04亿元,是1978年的776倍;固定资产投资1978年以来累计完成0.41万亿,近十年来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市前五。三产结构由1978年的49.0:25.5:25.5优化为2018年的3.8:29.3:66.9,企业数由十年前的936家,增加到现在的8828家,区域已成为企业家投资兴业的热土。1978年以来共建设重点项目1967个,总投资11987亿元,其中引进外资13.3亿美元。近十年来引进项目由量向质转变,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现代化城区跃然而出。
结合区域实际,明晰了“东三环、长乐东路、灞河沿岸”三条经济带和“纺织城核心区、洪庆新城、科技园、浐河谷地、白鹿原、洪庆山”六个板块的“三带六板块”产业发展思路,各板块相继落地了中粮集团、中海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与华为集团签订协议入驻浐河谷地,区域加速超越蓄势待发,发展前景广阔。
生态为基
深绿色城区彰显新魅力
灞桥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深绿色”时代底色。近十年来,持续实施大绿工程、直面坡绿化等,不断加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未出现大规模破坏性建设,截至2018年累计植树110万株,绿化面积是建区初的2.5倍,目前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43%,洪庆山森林公园、白鹿原鲸鱼沟已经成为城市后花园。
累计投资12.8亿元,扎实开展浐、灞、渭河综合治理,灞桥生态湿地公园蒲苇勃发、鹭凫潜翔,改变了过去垃圾遍地、荒滩四野的景象,被群众誉为西安“新美景”,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被联合国授予“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建成绿化广场44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88平方米,现代建筑与景观园林交相辉映,生活环境更加宜居。2018年完成了被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污染的唐家寨水库整治工作,昔日恶臭扑鼻的臭水坑已变成波光潋滟的清水湖,今天的灞桥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正逐步成为西安城区的生态绿肺。
坚持产城融合
城市面貌呈现新巨变
灞桥区坚持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高质量城市化的主抓手,近十年是城中村改造数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十年,全市城棚改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了2次,截至目前拆除城中村、棚户区54个,拆除面积约1431万平方米,其中在浐灞生态区拆迁17个村,约461万平方米,确保了世博会顺利举办和丝路国际会展会议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在国际港务区拆迁21个村,约467万平方米,有效保障了“长安号”通车、西安奥体中心等项目建设;在东三环建设中涉及拆迁15个村,约37万平方米,全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约58平方公里,现代化社区取代落后旧貌,大都市形象日益彰显。
近十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迅猛,新建城市道路76条106公里,面积264.5万平方米,堡子村转盘综合改造成为全市地铁上盖商业的典范,二级路网洪庆山路段被市民誉为西安最美盘山路;新的城东客运站建成运营,区域内地铁线路2、3号通车,5、6、9号正在建设,群众真正融入大都市生活圈,生活富有“国际范”。通过“腾笼换鸟”加快纺织城老工业区改造,以一区之力,投入14亿元,顺利完成了西纺集团搬迁改制,西北一印老厂区已经变身为文化创意街区,把全省最大的国企破产案办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西安纺织城老工业区被列入首批“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纺织城地区综合改造成为全国新样板,70年代的西安“小香港”华丽蝶变,再次焕发新活力。
坚持城乡统筹
美丽乡村展开新画卷
灞桥区既重视村容村貌整治,让农民生活得舒服舒心,又重视产业发展,让农民富起来自信起来。建成了鲸鱼沟旁的西车村、樱桃谷所在的西张坡村等美丽村庄示范村16个,全市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我区召开,美丽乡村与繁华都市相得益彰,过去的破落乡村变成市民向往的好地方,灞桥正在绘就农村生活新画卷。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48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引进农业示范园38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被认定为全国知名品牌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连年成功举办樱桃旅游节、洪庆山槐花节等活动,利用闲置农宅建成了一批精品民宿,群众纷至沓来;刚刚建成的白鹿仓已成为全省民俗旅游新热点,年游客量过千万,其中小吃街、房车营地、航空营地等深受游客喜爱,农业产业升级、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西安最美乡村公路58.6公里,近十年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累计达到441公里;建成农村污水处理厂6个,在高桥、南寨村分别建成2个全市最大的农村污水处理厂;积极实施农村无害化户厕提升改造,2019年完成1210座,农村群众携手进入小康新生活。
坚持文化为魂
宜居灞桥增添新活力
灞桥区将历史资源、生态资源与经济资源紧密结合,彰显灞桥独有人文气质。将原纺织厂区进行保护利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建成的半坡国际艺术区共引进文化企业117家,正在建设纺三路苏式街区和常乐尚都铁路主题公园,把旧厂区改造成了综合性艺术园区,停产空置的旧厂房成为文艺创作的艺术殿堂。大力实施半坡博物馆周边环境改造,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凸显灞桥文化传承。
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奖励资金、发展基金和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2018年以来连续两年兑现文化企业奖励扶持资金422.2万元,真金白银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着力增进群众新福祉
灞桥区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把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两个80%”用于民生,并逐年增加。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306元,位居全市第二,是1978年的近9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5元,位居全市第四,是1978年的84倍。
积极推进“名校+”工程,近十年来引进、创建铁一中滨河中学等中小学名校15所,改善提升学校77所,增加学位45919个,民生难题逐一缓解,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区域发展改革成果。白鹿原水厂的清水进入了纺织城,彻底解决了困扰群众几十年的吃水问题。坚持把精准脱贫作为重大工程,全区18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全覆盖,贫困群众生活底气十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新的市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打造“十五分钟便民圈”,群众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探索创新的“358”人民调解模式得到中央综治办、国家司法部肯定,城市驿站“微阵地”成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灞桥区委书记贠笑冬表示:
目前,全区上下干劲百倍、士气高扬,党员干部群众人心思进、奋力超越,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回顾往昔,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斗志昂扬。进入新时代,我们将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追赶超越,全力打造大西安东部增长极,加快建设宜居灞桥、打造最美城区,奋力谱写新时代灞桥发展新华章。